硬皮病在古代名为“皮痹”,又叫“肌痹”“血痹”,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描述,《素问·痹论》中提出“以秋遇此者为皮痹”,首见皮痹病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肺。”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云:“风寒湿三气,犯其经络之阴而成病也……入于皮,则寒在皮毛为皮痹。”该病病位外在皮肤肌肉,内在肺、脾,久病及肾。目前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良反应大,中医辨证论治该病,在予中药口服的同时配合脐灸、针灸、中药泡浴等中医适宜技术,达到内外同治、气血通补的目的,往往可取得良好疗效。现列举运用软皮汤治硬皮病验案一则如下。
李某,女,54岁,2023年11月1日初诊。主诉:双手皮肤变硬、四肢僵硬1年。患者2022年10月因秋收劳累后逐渐出现颜面部浮肿、双手背皮肤变硬、双下肢水肿。在家输液治疗5天后下肢水肿减轻,停药10余天后再次出现面部浮肿、下肢水肿,无法下地干活,双手皮肤逐渐僵硬,于当年12月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肾内科。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腹部CT提示肺气肿、甲状腺密度欠均匀、肝内小囊肿,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诊断为“水肿原因待查,肝囊肿,左心室功能受损”,给予口服螺内酯和氢氯噻秦片治疗1周,症状未见改善,随后就诊于上级医院风湿免疫科,被诊断为硬皮病,随后住院治疗,出院后给予钙尔奇、金水宝、吗替麦考酚酯胶囊长期口服。刻下:双手手背皮肤增厚僵硬,手指弯曲受限,自觉双手手指胀痛,下肢活动无力感明显,伴轻度水肿,四肢末端冰凉,畏寒喜暖,大便溏,纳可,眠差。查体:双手背皮肤角质层增厚,皮肤色泽暗黑、质地僵硬如铁皮,皮温低,双手指弯曲受限,呈半弯曲状态,无法抓握和捏取,患者面部皮肤黧黑,面肌僵硬,表情不自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涩,寸口关上脉微,既往无生育史。17岁月经初潮,经量过少,20岁绝经。
诊断:西医诊断为硬皮病,中医诊断为皮痹(气血不足,营卫失养,脾肾气虚)。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用国医大师邓铁涛经验方软皮汤加减:党参15g,鸡血藤15g,干姜12g,桂枝12g,炒白术12g,首乌藤15g,独活10g,白芍12g,茯苓9g,凤仙透骨草15g,葛根15g,炙甘草6g。10剂,免煎颗粒,水冲服,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给予脐部艾灸治疗,1周2次。
11月1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手背皮肤较前柔和并出现纹理,下肢水肿减轻,大便开始成形,下肢活动乏力明显改善,面部皮肤较前稍微有光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沉无力,考虑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气血乏源,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温煦失职,皮肤失养,效不更方,继续增加药物温阳通络,使脾胃运化,气血互生,肌肤方得滋养。守上方加肉桂6g、地龙6g,10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11月20日三诊:患者手背皮肤明显松软,皮肤纹理增多,皮温有所改善,双手握拳弯曲度增加,下肢水肿消退,大便成形,面部皮肤自鼻周开始渐渐变白,天气渐冷,畏寒乏力感依旧,舌淡红略紫,苔薄白,脉沉涩。综合辨证,目前患者脾胃功能改善,应加大补气力量,守上方加黄芪,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黄芪“为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取其补气生阳、利尿消肿、生津养血之功。同时给予脐部艾灸以增强脾胃气血生成运化之功。
12月7日四诊:患者双手皮肤纹理增多,皮温改善,乏力明显改善,双手握捏较前明显改善,双下肢无水肿,患者面部皮肤自鼻周至颧骨处色泽明亮,颜色接近身体肤色。
2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持续改善中,双手背皮肤松软,双手指肿胀消退,手可以抓握捏取,下肢活动有力,嘱患者定期复诊,根据病情临证辨证,及时调整用药配伍。
按本案患者初期出现颜面部浮肿,伴下肢皮肤水肿、四肢皮肤冷硬、下肢活动不利等症状,考虑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风为百病之长,寒性收引,风寒入侵肌表,正气奋力抗邪,气血凝聚导致肌肤失养,水湿浸淫下肢则出现水肿,“劳则耗气,过劳伤脾”,脾胃气血不足,运化失司,气血乏源。正气不足,外邪入侵,导致发病。患者月经初潮晚、月经过少,经水早亏,未生育,可知患者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运化乏力,导致气血俱虚,年少而无子。患者平时大便溏泄,乏力,活动后气短明显,辨证为肺脾肾亏虚,精血乏源。“肺主皮毛,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故出现双手背皮肤质地硬如铁皮,皮温低,双手指弯曲受限,呈半弯曲状态,无法抓握和捏取。头面气血不足,久病及肾,则出现皮肤黧黑色。在首诊时,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以温经通络软皮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方中以党参、白术为君健脾益气,以茯苓为臣健脾渗湿,鸡血藤养血补血,首乌藤养血安神助眠,佐用桂枝、白芍、炙甘草,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意,干姜、肉桂温暖下焦,使药用温经行血之药物独活、葛根、透骨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软皮柔肤之功。
硬皮病虽外部表现为肌肤失养,实则为脏腑亏虚,初从脾胃入手调理,确保脾胃运化吸收功能正常,机体气血生化才可源源不断。二诊患者疗效初显,守原方加肉桂,取其味辛性温,有辛散作用,归肾、脾、心、肝经,《日华子本草》载:“肉桂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生肌肉。”肉桂功能温肾暖脾、散寒通脉。《本草纲目》载:“(地龙)性寒而下行……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地龙长于通行经络,配伍黄芪、党参、白术、鸡血藤可治气虚血滞。三诊患者疗效颇佳,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原文提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该患者脉沉涩,寸口关上脉微,属于阴阳气血俱不足,在脾胃功能恢复后可以给予补益药物治疗。
神阙穴位于脐部中央,属于任脉的穴位,系血脉之蒂,为精、气、神、血往来之要,具有健脾和胃、温阳固脱、培元固本的功效,艾灸温热刺激该穴可起到温补阳气的作用。内服中药、外用艾灸可提高临床疗效,加快补益气血的速度,缩短治病疗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冀秀珍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