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医院、远程医疗、智慧中药房……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也为中医药数字化转型带来广阔空间。
日前,中医药数字化转型发展学术交流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公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信息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分享经验,探讨智慧中医院建设、数智中医药创新应用、中医药智能信息技术应用等话题。在中医数字健康的各种实践中,与会专家们达成共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借助数字技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服务: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监控大屏上实时滚动更新着中医处方,还有与处方有关的中药用量、病种分析、患者地域分布等数据,这是“浙里中医”数字化监管平台的“中医处方一件事”界面。“有了这个平台收集的标准化数据,我们可以掌握全省中医药整体情况,及时对医疗机构的处方进行监管,起到分析和预警作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传承创新处副处长曾晓飞说。
2022年初,浙江省全面启动“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在全省范围规范中医病证、中药饮片数字编码,统一中医病历处方格式,提供中医线上问诊和代煎配送查询服务,汇集、分析全省中医寻医、问诊、用药、疗效信息,现已覆盖80家中医医疗机构。
药品的质量安全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事情。“比如有些药方含名贵药材,患者会在意代煎过程中名贵药材会不会以次充好。”杭州市中医院信息部主任秦舒能说,代煎企业差距大,患者会有各种担忧,因此,中药代煎流程全开放、全透明、全监控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的“放心云煎药e平台”应运而生,这也是“中医处方一件事”的应用场景之一,已在杭州市属医院和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该平台形成统一技术标准白皮书,让企业基于实际场景实时上传数据,还能对代煎企业饮片进行溯源。也就是说,医疗机构依托“放心云煎药e平台”对每个节点实时管理,可查看浸泡、煎煮、复核、打包和物流等信息;患者可以通过相关政务服务应用,追溯自己处方代煎的全过程,如查看开方、煎煮、物流等信息;行政管理端利用“e平台监管驾驶舱”进行风险预警和态势感知,监控企业、医疗机构、患者评价三方情况。
上海也打造了类似的饮片药事监管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上海中药云”,包含中药代煎配送查询、饮片服务管理、饮片溯源、饮片质控管理等场景,实现了与市内16个区的“云”数据对接。
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逐步在各中医医院构建起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透露,三甲中医医院的惠民服务功能开通率前三的分别是预约服务、自助服务和排队叫号。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美云介绍,为了方便患者,该院尝试了“电子健康码+电子医保凭证+电子虚拟码”的多码协同方式,手机上一个码就能支持全流程就医,包括无卡充值缴费、预约挂号、身份识别、取药查询等服务。山东省中医院也进行“一卡一趟一次”的优化就诊流程实践,身份证全面替代医院就诊卡。山东省中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高超介绍,该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串联电子住院证、医保入院审核、入院登记、医保诊断录入、费用上传、医保出院审核、出院结算、电子发票生成、住院清单上传等功能,患者用手机就能办理出入院。
“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医院,就诊全流程的指引十分清晰。”秦舒能说。
应用:给诊疗插上数字化翅膀
2022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鼓励各地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建成一批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一体化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中医医院。
“我认为‘智慧’是物联网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在湖北省中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继芬看来,“智慧”具体包含全方位的自动信息采集、及时有效的传输、智能的决策支持与处置,围绕服务、医疗、管理“三位一体”探索智慧中医院的建设,应用场景基本覆盖临床决策支持、科研、管理、药物研究、教学和患者服务。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是目前智慧中医院建设最常用的应用系统,一般包含辅助问诊、辅助诊断、治疗方案推荐、医嘱质控等多种功能,以辅助医生诊断,评估患者病情,对检查、用药、诊疗环节及时预警。与会专家认为,这套系统的“中医化”难在标准化。人工智能如何理解古文,又如何把古文转为医疗语义,这是中医药数字化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
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中心在病历质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统一中医病历描述方式,“舌诊时描述舌头颜色,如果医生打下‘绯红’就会预警提示,只有淡红、红润等描述才是规范的。”该中心主任相鹏说。宁波市中医院则建设AI病例质控系统,与5G融合,将医生初步诊断数据实时上传中医智能辅助诊疗平台,AI分析后再将结果反馈给医生。杭州市中医院建立了包含IgA肾病、宫腔粘连、尿石症等14个病种的中医优势病种辅助诊疗系统,系统根据中医四诊结果给出中药方推荐,显示其治则治法,并结合病证个性化调整用药。
“数字化的重点是把场景产生的数据转化为应用,让数据资产为临床、科研等所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副主任厉将斌认为,高质量的中医数据资源在门诊。规范的病历、看病流程记录、处方用药行为……中医临床数据如果能被记录下来,逐渐形成有生命力的完整数据链,将会大大推动中医药数字化转型。
创新:营造中医药应用多元场景
“跟师难,跟中医大师更难,基层医生可能要辞掉工作跟师,传承之路并不好走。”刘继芬回忆跟师全国名中医姜惠中的经历,过去学生们主要依靠门诊手写病例和跟师笔记,老师的医案经不同人记录,完整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后期相互学习也困难。除了病历,名老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全过程没有被影像记录,导致很多宝贵资料缺失。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这为名老中医活态传承指明了方向。
湖北省中医院建设起名老中医活态传承创新平台,录制名老中医看诊过程,把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储存在“云端”;门诊电子病历自动生成跟师笔记和医案,跟诊医生只需补充相关信息即可,提高了记录和整理的效率;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审核的医案发布后,可供传承人在临床上辅助诊疗,根据症状匹配并推荐相似医案。
“未来,我们将采用‘名老中医+专科联盟+中医馆’模式,践行中医临床大数据知识工程,深入挖掘分析、应用推广名老中医经验。”刘继芬说,名老中医的经验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让5G、AI等信息技术助力中医人才的成长。
浙江省中医院也探索建立名老中医经验知识数字化传承平台,基于真实世界循证研究,孵化数字孪生机器人。基于全国名中医王坤根临证经验的胃痞病诊疗辅助机器人已在安吉县中医院上线,它能利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总结名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经验,并结合中医诊疗知识库、现有经典名方、中医古籍等知识,提高诊疗成熟度,使用者可以随时利用系统进行问诊或跟师学习,使专家的经验真正用于基层百姓。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搭建“数字中医人”平台,通过中医四诊智能诊断、红外热成像、经络耳穴、体质辨识等系统采集数据,传输到知识中台进行“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的处理,之后在AI中台提供服务,为患者提供体质辨识、证候辨识、疾病辨识、处方推荐。“希望达到数据平台、知识中台、AI中台三者良性互动。”南京市中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强表示。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主任李宗友评价。中医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智慧中医院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智慧中药房、数字传承工作室等不断涌现,在数字化东风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迎接更多机遇。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