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讯(记者方碧陶)日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牵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张维波教授为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间质通道及与中医经络关系的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验收。该项目从2021年起,历时3年,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小型猪四肢存在十二条纵向长程迁移的循经间质通道,这些间质通道均存在于皮肤、肌肉和骨组织之间充满组织液的结缔组织中,其解剖学特征与经络循行和经穴常规针刺的位置高度相关,是经络的生物学内涵之一。
研究观察到,循经间质通道的空隙较大、组织液富集,附近区域胶原含量丰富且排列有序、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也更加丰富,构成了间质通道低流阻特性和组织液循经流动的微观结构基础。
研究发现,循经间质通道中存在自由组织液流动,具有小分子物质的传输功能;运动、电针和艾灸均可促进间质通道中小分子物质的运动、扩散,使传输能力增强。循任脉间质通道是连接躯体与腹腔脏器,特别是子宫卵巢的特殊的组织功能结构。
此外,体表低电阻位点处的组织学特征是富含疏松结缔组织的间质空间,血浆从血管进入间质的速度更快,形成了血管与间质物质交换的优势出口,为与经穴相关的血气交换规律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
“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中医经络与现代科学提供了一个沟通桥梁。”张维波表示,循经间质通道为中医经络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经络科学内涵的揭示对理解中医治病的机制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成果为针灸经典理论即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今后将对人体各条经脉的全身分布、与脏腑的联系途径、动力学和功能等进行深入研究。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