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新一代中医学子赴约杏林

发布时间:2024-07-1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正逢毕业季,校园内身着学士服的学生向高空抛起学士帽,欢呼着,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咔嚓”一声,时间定格,他们的校园生活画下句号。

“是多年的专业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给了我出手相助的底气和勇气,也是学校为我绘就的‘中医底色’。”在地铁内用针刺成功救助晕倒乘客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1级硕士毕业生师玥在八年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如今正式毕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校园生活见证了他们从对中医充满好奇的学生,成长为一名有志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青年。回望走过的路,他们的转变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培育。当下,踌躇满志的中医学子即将告别校园,肩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为中医药人才队伍汇入新活力。

向内生长:潜心研究,传承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根基。读经典,善悟道,多学科,正确理解中医的精华所在,才能更好地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为此,多所中医药高校聚焦中医药经典传承,根据自身特色厚植中医药文化底蕴。

40余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挖掘敦煌医学学术特色,让敦煌医学古为今用。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赵继荣介绍,学校针对敦煌莫高窟遗书、经卷、壁画等蕴含的医药文献资源加大整理研究,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内设立国内唯一的敦煌医学专业展馆,还成立敦煌医学研究室,建立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再现中医经典活力。

无独有偶,上海中医药大学也结合地域特色厚植海派中医深厚底蕴,通过“三段式”中医经典课程群,形成“基础导读—精读研习—群揽各家—病房教学”学习路径,将经典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不断引导学生探索中医传承的脉络。

“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把我培养成一名上海市名中医、大学教师和临床医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徐燕是传承海派中医的践行者,不仅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主任医师,还承担起上海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临床课程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留学生临床带教工作,并作为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人才培养指导老师进一步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希望可以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热情。”徐燕说。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原淳淳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尽管面临多次拒稿,他仍秉持“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的信念,最终成功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让精准诊疗惠及老年筋骨病患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毕业后我将继续在慢性筋骨病精准诊疗领域践行上中医校训精神,让中医药更好造福百姓健康。”他说。

为让经典服务于临床,各大中医药高校也在教学培养方面做足了功课。江西中医药大学成立岐黄国医书院,采取“半天读书、半天临床”的研修方式,将院校式、师承式、书院式教育“三式融通”,重组经典课程,规范跟师带教,促进了中医潜明知识有效传授。

“通过该模式实践发现,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更强了,中医理论知识更夯实了,临床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够‘潜明合予’的青年教师。学生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积极参与社区义诊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同学还在家给亲朋好友看病,取得较好效果。”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卫丰说。

为督促学生打好学习中医的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构建了以“重经典、强临床”为突出特征的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并首创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创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新模式。学校还从2018年开始进行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并将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纳入本科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希望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启发学生从背诵经典到理解经典、掌握经典,进而结合实际运用并创新的意识。”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表示,基于学校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已蝉联2014、2016年、2018年三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竞赛团体冠军,学生中医经典教育和临床技能培养成效显著。

推进教育现代化也同样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致力于为学生搭建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平台,不仅开设集教学、科研、科普参观为一体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综合实训平台,为师生直观地呈现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中蕴含的宇宙观,还搭建中医临床经典综合实训平台,打造中医经典教育“智能+”,初步形成了经典原文实训-案例实训-智能授课-名老中医传承-远程诊疗模块,为学生走上临床做好充分的准备。“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平均达98%以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志书表示,学校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率高,进入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就业占比超60%,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向深扎根:服务基层,造福群众

教育不仅在课堂,还在祖国大地、基层一线及田间地头。结合“中医药文化进100+社区”“寒暑期社会实践青鸟计划”,陕西中医药大学将共青团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巧妙融入各类实践育人活动中,开展系列中医药文化宣讲、暖心订单社区回音壁等活动。目前累计开展实践活动6千余场次,动员青年学生参与达1.2万人次,服务社会居民高达8.5万人次。

在社区实践中,陕西中医药大学组建“智汇伙伴”学生团队,自主研发搭建“暖心订单社区回音壁”“志愿服务超市”平台,与302个社区签订协议,构建“街道-社区-楼门-家庭-物业-医院”六级动员体系,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居民评单”闭环志愿服务模式,年均举办订单式社区实践600余场次,成功打造属于社区内生系统的生态圈、社交圈、生活圈,实现社区与居民的“智治共享”与“双向奔赴”。

“要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帮助学生锤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蒲济生说。

基层是年轻学子大展拳脚的沃土,也是他们圆大医精诚梦想之地。从2020年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四名学生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先后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人民医院开启了一场志愿服务的接力跑。

2020年,拿到针灸推拿学硕士学位的刘鸿源投入到且末县人民医院的中医工作中。工作期间,他不仅开展了火针、穴位埋线、柔性正骨、三九贴、梅花针共5个新项目,还担任起了科室的教学工作,将其擅长的针灸、中药、正骨等中医技术悉数传授。

随着患者的口耳相传,前来找刘鸿源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的诊疗范围也从中医科、康复科逐渐扩大到维吾尔医科、呼吸内科;每天接诊的患者人数也从2到3名发展到近20名。“我把中医适宜技术带到了且末,改善当地医疗环境的同时,自己也从内到外收获了成长,明白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说。

2021年,即将进入毕业就业阶段的林雨乔被刘鸿源充满激情的回校宣讲所激发,接过了刘鸿源的接力棒,成为且末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一名医师,将中医的好处实实在在地带给当地百姓;2022年初,颜嘉丽接过了第三棒,为且末带来了浮针这一中医技术;2023年,刘禧懿接起第四棒,在该院的中医康复科从事针灸理疗工作,以实打实的临床疗效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一名名青年在基层挥洒着汗水,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和热。“投身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祖国的西部服务,让我的青春充满五彩斑斓的记忆。我也真切感受到了‘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在于基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颜嘉丽说。

向外探索:放眼国际,扬帆出海

中医药不仅墙内开花,墙外也香。如今,中医药文化吸引了众多外国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

北京中医药大学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该校还首创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

曾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籍留学生刘佑伟、容孜毅、邱毅彤、李俊雄已在马来西亚医院从事针灸推拿工作;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马文轩和萨雅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西安中医诊疗中心工作;哈萨克斯坦籍的何欢和李恩典在阿斯塔纳、阿拉木图等地创办中医诊所……这些留学生都用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使者。

“近年来,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就读的留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中医药相关领域工作,为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蒲济生表示。

巴基斯坦的留学生简雅山是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本科优秀毕业生代表,他用一口流利的粤语传达了对于中医药的热爱。“希望可以用所学专长和医者仁心守护巴基斯坦人民的健康,让他们享受中医药带来的健康助益,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发展奉献力量。”简雅山说。

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拓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擦亮“留学广中医”对外教育品牌。“我们围绕各国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中医药全球网络教学平台。”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表示,目前该校已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3个海外教学点,以高质量中医药教育资源为媒,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