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日夜坚守在诊室、手术台、实验室,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用平凡而坚韧的肩膀,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主任医师丁樱自从医的第一天开始,就做好了一生吃苦奉献的准备,55年来从未改变初心。
择一事:用心施精湛岐黄之术
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医生,从1968年至今,丁樱在偏僻山区的乡镇医院、县医院,到地市医院、高校的附属医院都工作过,一路辗转,从容处理疑难病证的底气来源于对医德医术的极致追求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坚定信念。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虽然古老,但内涵深厚。”丁樱表示,自己学过西医,也学过中医,几十年的行医经历,让她越来越意识到,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调整、辨证论治,量效把握得当才能精准治疗。
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时光里,年轻的丁樱满眼是活儿,看病、抄方、抓药、制剂啥都抢着干,在跟师下乡义诊的过程中,有效诊疗的典型病例让她逐渐领悟到了中医理论的朴素生动和中医临床的鲜活魅力。而目睹基层群众缺医少药的困境,也让她感受到了农村的医疗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体会到了他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
大学毕业后,丁樱顺利留校工作,秉持着吃苦耐劳的钉子精神和为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坚定信念,丁樱在临床一线躬耕了几十年。
现在,身为国医大师的丁樱即使再忙碌,对待患者的态度也始终如一。因前来就诊的患儿以患过敏性紫癜或紫癜性肾炎的居多,丁樱会反复提醒跟诊的医生们,给家长和患儿交代注意事项的时候要注意各种细节,若是碰上文化程度不高、理解吃力的家长,还要给他们做用药和复诊日历。
“每个诊疗过的孩子正在吃什么药,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丁医生都一清二楚。”一位患儿家属感动地说,丁樱把每个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孙辈,非常用心。
细致的问诊,常常让丁樱错过“饭点儿”,但她却从无怨言。“晚吃一顿饭没什么,来我门诊看病的孩子多是几经辗转、病情复杂的,可不能耽误给孩子看病,也不能三两分钟打发。”这是丁樱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广大患者选择丁樱的原因,不仅是她细心和蔼的态度,更离不开她精湛的岐黄之术。
几十年来,丁樱在临床“敢为人先”“勇开先河”,创新性地提出儿童肾病“扶正祛邪,序贯辨治”理论;首次将小儿肾病“标本”辨证分型体系写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并沿用至今;创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阶梯治疗方案,开创了全国首家中医儿科医学院暨中医儿科医院……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作为国内儿科第一方阵领头人,她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健康幸福的童年保驾护航。现在的她,更希望以老骥伏枥之心,成为患儿眼中永远的好医生、好奶奶。
创新局:以“优势”特色突围
“我们看十个‘小病人’的收入相当于其他科室看一个成年人的。”丁樱说,“干儿科是个良心活儿。”
如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的年门诊量接近70万人次,开展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达40余项,开设了9个独立专业病区、21个亚专业,病床数量达639张,是国内唯一拥有小儿肾脏病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全国中医儿科疑难疾病会诊中心的单位,学科综合实力更是在2022年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位。
时光倒回1999年,丁樱临危受命,担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那时的儿科发展举步维艰,人才流失严重。“儿科医生干得很苦,信心也不足,很多医生后来干脆直接转行。”丁樱回忆,如何让“弱势”的科室实现良性健康发展,是摆在她面前的大难题。
在当科室主任之前,丁樱有幸与著名的中医、中西医儿科专家李晏龄、黄明志、苗培显、郑建民、高智铭、张子萍、范忠纯等朝夕相处数十年。
丁樱经常在他们的亲自指导下查房、出门诊并参与科研。这些前辈们把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她,使她很快领略并掌握了辨证施治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积累了诊治儿科疾病的宝贵经验。面对未知的道路,丁樱认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或可成为打开儿科发展大门的金钥匙。
“优势”就一定要特色鲜明。
那时的她一心全都扑在工作上,每天24小时,她恨不得当做48小时来干。她要力破儿科“门门通门门松,什么病都看,什么病都不精”的刻板印象。
她聚焦危害小儿身心健康的慢性、重大疑难病,发病率高的常见病或具有交叉感染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病毒性疾病,筛选出优势病种,针对小儿肾病、脑病、呼吸病这三个专业的疑难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又拓建了小儿急危重症、感染两个方向,突出了专科专病建设。经过坚持不懈努力,丁樱所带领的儿科从只有25张病床、床位占用率不足50%,逐渐走上黄金发展赛道,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医院。
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慕名前来求诊,不到10年的时间里,儿科规模就扩大了不止10倍。丁樱表示:“我是中西医结合实践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未来,要让中医药生命的活力从经典中迸发,惠及更多的患者。
传道行:撒“种子”万千成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医55年来,丁樱既是医者,又是师者。
熟悉丁樱的人都知道,她开方有个原则:能用一味药绝不用两味药;疗效一样,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的药,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简、便、廉、验,用简单、有效的办法让患者满意”,这是丁樱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留下的最深切的感受。
多年来,丁樱培养出近20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及师承弟子,如今,他们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医院或基层单位的学术和技术骨干。
丁樱对青年医师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会看病、看好病,更要善于总结和发现。这些年来,她一向坚持科研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她对雷公藤多苷这样“大毒有大效”的药物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用药经验,并率先将雷公藤多苷、雷公藤颗粒的规范使用引入儿科临床。在“十一五”“十二五”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证实雷公藤多苷这一中药瑰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国内风湿免疫性疾病患儿带来了福音。
她不断告诉学生们,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西医基本知识,还要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不断挖掘中医知识的深刻内涵——两条腿走路,才会走得更稳、更快。
学生们牢牢记着丁樱所说的“如果能把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彰显中医药的生命力。”如今已走向各自工作岗位的他们,像一颗颗火种,源源不断将科研创新成果应用到临床,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但丁樱的脚步仍没有停歇,72岁的她,不仅奋战在临床一线,周末还奔波在全国各地学术交流和基层带教的路上。2018年10月,丁樱还以个人名义向河南中医药大学捐款,建立“丁樱奖学金”,资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中医儿科学子。
“在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深切感受到,基层的老百姓就医环境越来越好,基层医疗水平也在提高,医保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大。”丁樱感慨,“这更需要我们中医儿科工作者的努力,让我们的儿童不得病、少得病,得病后好得快、负担小,更好地彰显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