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沃土,打造中医人才集聚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3-08-1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8月14日,全国中医药院校第十五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传运会”)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幕。据悉,传运会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广传统保健体育运动、增强中医药院校凝聚力为主要内容,是对全国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育、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次大练兵、大比武、大检阅。自1985年举办首届传运会以来,已经举办了15届。本届赛会有来自全国27所院校的近600名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参加。竞赛项目分为传统保健项目、集体项目、武术项目三大类共31个小项目。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运会的举办促进了中医药院校的传统保健体育教育,展现了中医药人才的蓬勃朝气,凝聚起中医药人才发展的向心力。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工作举措,改革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振兴中医药发展树立“排头兵”,培养“生力军”。在传运会召开之际,回望近年来中医药人才工作和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在传承中医药事业薪火之路上,中医药人始终砥砺奋进、奋勇前行。

政策引领,营造成长好环境

2022年,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一批批中医药人才在国家实施的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支持下茁壮成长……一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队伍。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在此之前,以中医药人才工程项目为引领,以提升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2017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以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搭建不同层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

“十四五”以来,新增遴选培养50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组建10个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10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遴选培养500名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0名第二批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2605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以及1040名中医护理、中药骨干人才,中医药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骨干人才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不断发展壮大。

在为高层次人才成长铺路架桥的同时,也注重为基层中医药人才成长厚植沃土。通过实施基层人才培养计划,累计招收培养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6万名,培训基层中医馆骨干人员1.6万余人。建设539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着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名中医”。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上,岐黄工程也凝练出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协调推动中医药领域重组建设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遴选确定321个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推动建设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中医药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在岐黄工程引领带动下,各地紧密结合发展需求,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工程项目,形成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良好态势,让更多的中医人才活跃在厚植的沃土上。

深化改革,注重教育新理念

近年来,中医“大师班”成为高考志愿中的“香饽饽”,让不少学子圆了杏林梦。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屠呦呦班”、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的以“岐黄国医”为代表的长学制教育体系……如此种种,都为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地涌现出“铁涛班”“何任班”“刘敏如班”等以国医大师命名的班级,也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之路。

“导师的一言一行让我明白了治病必求于本,‘医心’和‘医身’同样重要。”获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班”特殊的教学理念,2017级“何任班”学生骆淳收获颇丰,他始终秉持何任“学医先学德,无德不成医”的座右铭,向大师名家学习。前辈们高尚的医风医德,也成为中医学子课堂上最宝贵、最鲜活的“教材”。

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主阵地。2020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14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构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教育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性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建立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凝练形成“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

6所中医药院校和2所非中医药院校的11个中医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布局建设了10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批中医药院校更名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个个数据呈现出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丰厚成果,为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为了帮助走出校园的中医学子更好地跟临床接轨,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建立。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培训标准,启动了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目前,已遴选确定了268家三甲中医类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规培基地,支持建设70家中医规培重点专业基地,累计培训17.9万余名中医医师。同时,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每年实施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200余项,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0万余人次,促进中医药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

完善评价,凝聚成才向心力

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自信地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在各届国医大师和各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上,累计120名国医大师和201名全国名中医受到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褒奖……一次次的表彰,让中医人在荣誉殿堂上熠熠发光的同时,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信心。

2022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考核,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

建立“中”味更浓的人才评价体系已经迈出了探索步伐。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对中医药人员重点考察其掌握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中医诊疗手段诊疗的能力,中药处方运用以及师带徒等情况。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也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年来,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中国工程院在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增选中单列中医药组、单列计划,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6名。同时,引导各省(区、市)建立省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评选表彰机制,加大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力度,增强中医医师职业荣誉感。

发展环境稳定向好,教育改革推陈出新,评价标准激发动力,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共同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中医药续写新时代辉煌篇章。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