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藏》编纂项目是当代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学术工程,对于保存中医药文献、传承中医药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历史、科技、文化和社会意义无比重大。”《中华医藏》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
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藏》编纂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国内外中医药典籍的全面调查与原书影印,全国28家单位、34个课题组近千人参与,200余家古籍馆藏机构支持……7月13日,《中华医藏》首批图书在国家图书馆发布。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华医藏·养生卷》的出版发布。
承担历史责任,传承古籍精华
屠呦呦研究员从东晋葛洪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重要启示,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以中医典籍中记载的经典名方为基础化裁而成的“三药三方”等有效方药,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古籍是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浇灌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实际上,中医古籍中有许多类似的宝贵精华,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整理发掘、传承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洪欣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的新政策,为传承留载体、守正强基础、创新筑平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
“抢救整理中医药古籍,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和平说,“在文献调研阶段,我们发现,古籍中的医学典籍内容非常丰富,价值非常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古籍普查和相关考古工作的推进,很多珍贵的医籍不断被发现。“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大量医学竹简,它们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具有极高的价值。”周和平回忆,此前也在不断收录收藏在海外的医学典籍,很多还是孤本,应该以此为契机评估古籍的价值,择优选录。
经过前期筹备,2012年,《中华医藏》第一次编辑委员会会议正式召开,会议聘请中医药界、图书馆界、文献收藏等专家参与其中,启动了《中华医藏》编纂工作,明确和完善了《中华医藏》编纂工作架构和机制。“今天能够看到成果发布,我感到非常高兴。”周和平说,这些文献弥足珍贵,对于建立我国的中医理论体系、继承中医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作用。
汇聚各方力量,挖掘古籍瑰宝
《中华医藏》是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大型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项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全面部署、开展的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了古籍普查、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制度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周和平说。
截至目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已先后评选并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其中医学古籍有371部。
此次发布的《中华医藏·养生卷》标志着《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该书按照成书年代排序,收录了从南朝至清代的74种代表性典籍,包含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食疗著作《养生食忌》、四时养生代表著作《养生月览》、首次提出呼吸吐纳导引“六字诀”法并记载华佗所创五禽戏的《养性延命录》和首创千古名方“礞石滚痰丸”的《泰定养生主论》等著作,大致载述顺时养生、房中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丹道养生、饮膳养生和安老养生等基本学术内容。
这样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多方的努力。2010年,在原文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从1.3万种中医药古籍中遴选古籍元典2289种拟作影印出版,其中少数民族医药古籍224种。
作为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和《中华医藏》管理办公室依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不仅承担了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大量工作,还承担了“养生卷”工作任务,是最早完成任务的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表示,《中华医藏》从筹划立项、立项论证、方案制定和启动实施,经历了11年的时间,首批出版的《中华医藏·养生卷》率先完成了养生类74种主题的编制工作,为后续编纂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中华医藏》项目实施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中华医藏》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立项,组织专家论证《中华医藏》选目,协调公共图书馆底本授权,为《中华医藏》提供珍贵古籍书影,极大提升《中华医藏》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中华医藏》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熊远明在发布活动上介绍,2018年,财政部正式将《中华医藏》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立项资助,出版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作为该项目的出版单位,组建团队,搭建平台,顺利推进出版工作。可以说,《中华医藏》的编纂出版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华医藏》学术办公室主任王振国认为,古籍整理研究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要坐得下“冷板凳”。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难得的机遇。“借助此次《中华医藏》的项目实施,我们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医药古籍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文化遗产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通过文献展示、讲座等方式,及时公布《中华医藏》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要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相结合,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大家了解和熟悉。”周和平说。
“《中华医藏》的主题,蕴含着宝贵的原创思维和实践经验,不但彰显古代人的智慧,更能启示当今学者对未来中医药学科创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针对后续的编纂工作,张伯礼表示,要提高认识,加快项目推进,尽快做好其余书目的专家审定、调研对比等工作;要精心组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创作、设计、排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把控,做到精雕细琢;要加强培训,提高编纂质量。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