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流派

发布时间:2023-08-2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动形学派

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动形养生的观点最早见于《子华子》、《吕氏春秋》二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通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黄帝内经》很好地汲取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动形养生能疏畅气血、和调五脏、通达六脆、舒缓筋骨、调节精神。《内经》还提出了;“导引”“按蹻”的具体动形的养生方法。继之,历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养生方法上的探索,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势创“五禽戏、动形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重视,如各种健身操等,无疑是人们对这一理论反躬践履的具体体现。

2.静神学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最早提出静养精神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如《老子》中提到“至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静养“思想,如《庄子》言“夫恬淡寂寞,虚无无力,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侵袭,故德全而神不匮。……淡而无为,动而无行,此养生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则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以使真气内守,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平。精神的静躁,与人体气、血、神的盛衰及人寿命长短密切相关。神静则气、血、神充盛,人体健康长寿;神躁则气、血、神衰败,人体体弱短寿。另外,佛教坐禅养生方法也是以静神为主。

3.调气学派

调气学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最早认为气的重要,并倡导调气可以养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他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如《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也。”《黄帝内经》广泛地论述了气的作用,气和人体生、长、壮、老、巳的关系。主张调摄真气,却病延年如《素问》旧:“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行而充身也。”《灵枢?天年》还指出了脏腑之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的强弱寿夭。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阔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在具体的调气方法上,孙思邈汲取前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很多好的调气方法,如“吐纳”、“省言语,和七情”、“慎起居,顺四时,适劳逸”等。

4.固精学派

固精学派认为人体养生要节欲保精,另有节制性生活,保护阴精,方能益寿延年。早在《左氏春秋》中记载了秦伯给晋景公诊病,认为景公之病是“近女生”,并告诫景公女色应“节之”。《黄帝内经》首创“节欲保精”之说,并对保精益寿延年的原理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巳。历代医家对“节欲保精”说无不奉行,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云:“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他把保精作为长寿的最重要法则。就保精的方法而言,《黄帝内经》指出要“寡欲”。明代,袁黄在《摄生三要》中对此论述最为详尽,“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总之,养生流派虽多,但是各种流派的思想也是互相融合渗透的,我们应取其所长,系统地指导人们养生,保障人民的健康。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