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特点
倡导中医药学应立足特色和优势
李今庸指出:中医药学,民族瑰宝。它是由“阴阳五行学说”“藏府
李今庸认为中医药学术“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含有精深博大的辩证法科学。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对各种疾病的普遍规律的总结中形成的。中医药基本特色,是把医学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和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其医疗活动,则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辨证论治过程。所谓辨证论治,就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别其病症的性质(病机),并依据辨别出来的病机,确立治疗方法。”他指出:“这既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其精髓,是其灵魂。”
强调临床上的“论治”,必须“辨证”
既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必然有它科学的内涵,那就是“中医学在临床活动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全面搜集和掌握有关疾病的各种情况,然后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对现有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找出疾病的本质,并据以确立其治疗疾病的方针。”
“辨证”和“论治”是构成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辩证思维的治疗思想,这就构成了与世界其他医学的质的区别。它体现了“一切真知从实践出发”“实践第一”的观点,即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促进了中医学术在主观认识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这正是中医药学术历经千年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并不断充实、完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的同时,还应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借助现代一切检查手段,扩展中医药学望、闻、问、切的四诊,以认识人体深层的病理变化,并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大量资料,坚持不被别人已有的结论牵着鼻子走,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思想指导,对现有资料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找出新的规律,纳入辨证施治的轨道上去,从而发展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
临证经验
李今庸在临床医疗上,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坚持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治疗疾病,以人为本。他通晓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善治内科、妇科疾病,尤其善治疑难、危重病证。其用药特点方小量轻,以简制胜,提出了“方不在大,对症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则良”等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强调临床对理论的依赖关系
中医药学理论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反过来又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故李今庸非常强调临床实践对理论的依赖性。如一壮年男子,突发前阴上缩,疼痛难忍,呼叫不已,李今庸据《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的理论,为之针刺足阳明经之归来穴,留针10分钟,病愈,后数十年未再发。又一男婴,病
重视辨证施治
李今庸不仅强调临床实践对医学理论的依赖性,尤其重视辨证施治之临床核心。其临证时总是细心诊察、精心辨证,故疗效卓著。如有6位经西医检查均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就诊,李今庸诊断辨证认为:一位患者为心脾两虚,治以归脾汤;一位患者为冲任不固,治以胶艾汤;一位患者为肺虚气躁,治以麦门冬汤;一位患者为阴虚血少,治以地骨皮汤;一位患者为瘀血阻滞,治以桃红四物汤;最后一位患者则为湿浊阻滞下焦,治以
善治疑难危重病证
医生不在于能医疾,而在于能医人之所不能医之疾;不在于能治病,而在于能治疑难重证。而李今庸之术正是在于善治疑难重证。他并不因为西医诊断为不治之病而不治,而认为只要是有一点希望,就应当积极地去争取,1976年9月23日在某大医院会诊一晚期
方小量轻不尚贵药
李今庸常言“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则良”。所以他在临证处方时,常遵循其自己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选方用药,既达到治疗目的,又不浪费药材”。处方用药一般为8~9味,每味药量多在10g左右。
选方遣药不囿于西说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李今庸注重辨证遣方用药。如一男性患者,45岁,发病已4天,病初左大腿内侧生1个小疖,红肿疼痛,继而面部浮肿,化验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炎。他在临证处方时并未因其是炎证而用清热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