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汤液醪醴 乌鲗骨藘茹丸 鸡矢醴 生铁洛饮 泽泻饮

发布时间:2021-08-2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黄帝内经》全书关于方药的阐发散见于多篇文章中,其中《素问》载8方,《灵枢》载5方,合计为13首方,通称“内经十三方”。内经十三方是中国医学史上运用方药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从多维度呈现了早期选药、组方、剂型、用法等,在中国方药史上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对当今方药作用的认识与疾病的论治不乏启示作用。

汤液醪醴

汤液、醪醴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都是五谷酿制的酒类,其中清稀淡薄者称汤液,稠浊味厚者称醪醴。虽五谷皆可为汤液、醪醴的制作原料,但经文明示“必以稻米”,因其生长于高下得宜之平地,得“天地之和”,而功效纯正完备。稻米春种秋收,伐取得时,故曰“稻米者完,稻薪者坚”,称其为汤液、醪醴的最佳原料,稻薪则是制作的最好燃料。

特点与启示:一是此处汤液与醪醴的制作介绍乃是首论酒剂之制法,是提出酒可入药治病的最早文献记载,对后世中医方药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是使用五谷、稻米制作汤液、醪醴,亦为使用中药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之发端。三是提出时代不同,疾病谱有不同,其预防与治疗随之有不同的理念。如上古作汤液,“为而弗服”;中古“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乌鲗骨藘茹丸

乌鲗骨藘茹丸出自《素问·腹中论》,以乌鲗骨、藘茹二味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饭前服五丸,“饮以鲍鱼汁”。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味咸、性温,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等。藘茹,即茜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麻雀卵,补益精血。鲍鱼,“利肠中及伤肝”,通利肠中,通血脉,益阴气而补肝。本方主治血枯,即精血枯竭,“月事衰少不来”。其成因“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多由大脱血,失血过多,或因醉后行房,阴精尽泄,精血两伤,气亦耗散。症见“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常自觉闻腥臊气味,鼻流清涕,甚“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等。

特点与启示:一是剂型为二药研末混合,并以血肉有情之品,雀卵为丸,鲍鱼汤送下。二是注明饭前服用之方法。三是描述用药禁忌,“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指出石药可使人发瘨,芳草可使人发狂。且热中消中者,多为富贵之人,而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警示“热气慓悍,药气亦然”,若二者相遇,“恐内伤脾”。

鸡矢醴

鸡矢醴出自《素问·腹中论》,矢,同屎。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主治鼓胀。鼓胀,是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所致,或因积滞而成,“此饮食不节”“气聚于腹”,症见“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等,且“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即具有反复的特点。

特点与启示:对其作用与适应症的阐发,如张景岳注:“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便,盖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肾虚寒发胀及气虚、中满等症,最所忌也,误服则死。”后世常用其与鸡内金同研末,治小儿消化不良腹胀等。

生铁洛饮

生铁洛饮出自《素问·病能论》。洛,与“落”通用。生铁落,锻铁时锤落之铁屑,其性寒而重,而“下气疾”,有坠热开结之功,既可平木火之邪,又平肝降痰,故以生铁落一味,独煎为饮,主治阳厥怒狂。

特点与启示:一是陈述单味药,独煎为饮的运用;二是“夺其食”,饮食控制与服药配合;三是阐述生铁落重坠下气之功。生铁落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癫痫、躁狂类病证。现代用加味生铁落饮治梦游症、疳积、小儿腹型癫痫等,皆有良效。

泽泻饮

泽泻饮出自《素问·病能论》,由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三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饭前空腹服。其中泽泻淡渗,利水,清利湿热。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鹿衔草,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止咳止血之功。泽泻饮主治酒风,即因酒后感受风邪,亦称漏风病。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症见身热倦怠无力,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特点与启示:一是组方用三味药,属于奇方,开后世角药使用之先河。二是描述用药剂型为散剂,即研细末。三是明确服药时间“为饭后”。四是《金匮要略》取其方意,去糜衔而名为泽泻汤,治饮停心下,头目眩晕。《张氏医通》载漏风之治,先宜五苓散热服取汗,后与黄芪建中汤加白术、泽泻,可见《黄帝内经》的影响。

兰草汤

兰草汤出自《素问·奇病论》,以兰草一味,煎汁内服。兰草,即佩兰。气味辛平芳香,“除陈气也”,可醒脾化湿,清暑辟浊,消胀除满,主治口甜病证。此文言瘅,是热病。脾瘅,即脾胃湿热所致,症见“病口甘”,究其成因,多由食肥甘厚味太过,“必数食甘美而多肥”,助热生湿,“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故其气上溢”,而见口甘等,甚至“转为消渴”。

特点与启示:一是此处消渴,乃后世糖尿病的最早论述。二是阐释过食肥甘厚味可助热生痰。三是提示服法“温服无时”,可谓代茶饮的早期陈述。

左角发酒

左角发酒出自《素问·缪刺论》,剃其左角之发,烧制为末,即血余炭,以美酒一杯同服。血余炭功能止血化瘀利尿,乃止血消瘀之良药,故主治血病。酒性温热,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通达表里之功。后文又明示应“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手足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五络会于耳中,而上络于左额角。若邪气侵犯,五络闭塞不通,“五络俱竭”,故“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而见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谓之“尸厥”。若五络通,气血行,阴阳和调,则神志得清。

特点与启示:一是以血余炭与美酒一杯同服,若口噤不能饮,则灌服之。二是采用针刺,如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刺足心,刺足中指爪甲上等,若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三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血余炭“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证治准绳》依据此方之作用原理,用其治产后昏厥。现代亦因血余炭止血消瘀,常用作止血药,治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

小金丹

小金丹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由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组成,用火二十斤煅之,七日终,候冷,次日取出,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法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作用“无疫干也”。因小金丹为《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记载,乃疑为后世之方,故亦有学者提出“内经十二方”之说。

特点与启示:其一提示服后“无疫干”,乃是具有预防疫病之丹剂,此论开防疫丹方之先河。二是服法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三是本方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故有小金丹为后世方之说。

寒痹熨法

寒痹熨法出自《灵枢·寿夭刚柔》,“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其中蜀椒,禀纯阳之性,为交通心肾之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桂心引火归元,温养经脉;酒性热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经循行肌肤之力;诸药得酒性温行散,加之生桑炭火的热力,装入夹袋之中,制成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熨贴患处,“汗出以巾拭身”,则营卫通,汗液出,寒痹自愈。“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原理在于“所谓内热也”,主治寒痹,“时痛而皮不仁”等。

特点与启示:一是最早的外治法药熨制作与运用之翔实记录。二是以酒配药物外用,取酒性温行散,加之生桑炭火的热力,“每刺必熨”药熨与针刺同用。三是明示“起步内中,无见风”,使用注意避风,勿因腠理开泄而受风邪。

马膏膏法

马膏膏法出自《灵枢·经筋》,马膏,即马脂。此以马膏涂之,以缓其急;以桑炭火烤,以祛其寒;以白酒、官桂性味辛温,通经络,行血脉。在此例举足阳明之筋感受寒邪,或转筋,或急引,或口僻,或目不合,皆为外邪入侵导致。“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而经筋收引或缓纵,表现为一侧拘急,目不合,一侧缓纵,目不开、僻等。治则“寒者热之”“虚者补之”,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并以马膏起到“急者缓之”“甘以缓急”的作用。

特点与启示:一是外以马脂涂之缓急,桑炭火烤,以祛其寒;二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三是饮美酒,食美炙肉,以补其虚;四是不饮酒者,自强也,摩其患处。体现多环节多途径之治法综合运用的思路。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其中秫米“养营补阴”,半夏“和胃散邪,除腹胀目不得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去滓,每次服一小杯,则“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主治目不瞑,即不得眠、失眠。因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卫气独卫其外”,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治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

特点与启示:一是“取用长流水,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二是治疗“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三是服用方法“以知为度”,“久者,三饮而已”。四是张景岳注“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治疗饮以半夏汤,“盖专为去邪者设耳。”国医大师朱良春在半夏秫米汤启发下,自拟夏枯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颇著。现代用加味半夏汤治疗失眠、嗜睡、抑郁等,疗效良好。

菱翘饮

菱翘饮出自《灵枢·痈疽》,组成是“锉菱翘草根各一升”。菱,即菱角,可健脾益胃,除烦解毒,清热发汗;翘,即连翘,其根能凉血解毒。此方主治败疵,“其病大痈脓”,亦称为胁痈。

特点与启示:其记载内服“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即服药同时辅助疗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如《伤寒论桂枝汤“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又如《金匮要略》服用防己黄芪汤,“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服用甘草麻黄汤,“重覆汗出”“慎风寒”等,其理法源于《黄帝内经》。

豕膏

豕膏出自《灵枢·痈疽》,即猪脂,亦名猪油。气味甘,微寒,无毒,功能泄肺经之积热。主治咽喉之猛疽、胁下之米狙。嗌,即咽喉处,“痈发于嗌中”,肺气出入受影响,“脓不写,塞咽”,其病来势凶猛,故称为猛疽。若病位在腋下,坚硬红肿而小,“发于腋下赤坚者”,其形状如米粒之着,则称米疽。

特点与启示:一是“冷食”,以加强解热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二是同时“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三是“涂以豕膏”,且“勿裹之”,后世用猪脂做膏药,可谓此方演变而来。

内经十三方分布于《素问》《灵枢》之中,其涵盖最早的选药组方、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服药要求、主治病证,以及预防作用等。剂型涉及汤、膏、散、丸、酒、丹等。治疗途径,有内服、外治,或二者结合、针刺与服药,以及药熨结合等。其组方用药、剂型选择、病证论治,专方专病的治疗等认识,具有独特的启迪作用,对后世乃至当今产生了深远影响。(钱会南)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