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SARS之痛后17年,谁也没有料想到,2020年,全球再次遭遇新型冠状病毒
面对此次疫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笔者再次翻阅并详读了2003年SARS之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者袁长津、何清湖应时而为、精心编著的《现代中医疫病学》,发现这部著作在近代中医疫病学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作用,对当前新冠
《现代中医疫病学》是于2003年SARS之后,著者有感于中医疫病防治的重要性开始策划的,历时3年于2006年成稿,后经多次修改,于2008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近150万字,获得“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基金支持,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医感染病学学科构建以来,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宏著,对后续《中医疫病学》《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现代中医疫病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和著作的出版,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作用。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重读回顾全书,笔者认为《现代中医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聚精荟萃,洋洋大观
全书近150万字,分上篇理论篇、中篇临床篇、下篇文献篇三大部分,并附方剂索引。全书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了自《
该书理论部分对中医疫病学的发展源流、因机证治进行了深入阐述,特别是详细总结了近现代医家对疫病防治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丰富了传统中医疫病学的内容。临床部分按照西医传染病分类方法,列举了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体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蠕虫疫病、性传播疾病和其他疫病共59种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容,包括SARS的防治,涵盖面特别广泛。文献部分选录了《
理论临床,有机融合
《现代中医疫病学》的第二个学术特色,是理论临床并重。系统文献理论挖掘,指导当下临床实践,理论临床有机融合。
全书整体构架鲜明地分为理论和临床两部分。在理论篇中,编著者概括了疫病的因机证治和理法方药特色、疫病防治规律及疫病学演化进展,文献篇则对历代以来丰富复杂的传统经典文献精选精析,这两大部分都是理论研究内容。占据近一半篇幅的临床篇,按照现代医学分类方法,详述了包括SARS、
衷中参西,以中为主
《现代中医疫病学》的第三个学术特点,是以中为主,衷中参西。全书以中医疫病理论和中医辨证防治知识为主体,同时也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和西医传染病的理论和方法,师古不泥古,充实丰富了中医疫病学内容,构建了现代中医疫病学的体系。如理论篇中补充有西医对疫病发病的基本认识、西医对疫病流行的认识、疫病与现代西医诊断技术、疫病的常用西医治疗方法、疫病的西医预防等现代医学章节内容,尤其是西医有关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要素的防治内容,极大地补充了中医疫病认知的短板和不足。临床篇更是直接以现代传染病学分类分病种论述59种传染病的防治,病证结合,中西结合。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当下医务人员和普通大众对相关传染病的认知习惯,也更利于中西医学术交流。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本书主编之一何清湖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医药学传承精华主要包含5个部分的内容,即科学精神、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以及人文德育,中医创新之守正在于坚定中医文化与理论的自信、具有开放包容心态、注重创新的现实意义。《现代中医疫病学》体现了著者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深刻认知和践行。全书着重于中医疫病防治历代精华的传承整理,着眼于对不断变化的中医疫病防治的当代指导,从体例到内容,从形式到内涵,均中西互补,包容创新。传承是从思想、理论、临床等全面的传承,创新是服务于当代临床需要的务实创新,体现了编著者与时俱进的学术风范。
当前,新冠
疫病防治,永无竟时。中医防疫,任重道远。(易法银)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