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运用和法治疗儿科疾病验案

发布时间:2020-04-0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和法是通过调和阴阳、表里、寒热、升降等对立的病机矛盾关系,纠正人体之偏颇,通调人体表里、上下,平其寒热、燥湿,调其升降、开阖,使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归于和谐[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言:“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将二陈汤、平胃散、六君子汤等方剂作为和法的代表方,体现了和中健脾的思想。清·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出:“和解之剂,用以分理阴阳、调和营卫。”所列的和解方剂中,除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外,还包括调和阴阳的黄连汤、太阳少阳双解的黄芩汤、调和气血的芍药甘草汤、调和肝脾的痛泻要方等。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和法作为治疗八法之一被正式提出。清·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提出:“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疠谓之和。”进一步完善了和法的定义。针对上述医家所言,和法并不单指和解少阳法,还包括表里双解法、调和气血法、调和阴阳法、调和肝脾法、调和胃肠法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主要应用于半表半里、脏腑气血失和、寒热往来、虚实夹杂的病证[2]。

王晓燕教授为第6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和法治疗小儿咳喘、腹胀、腹痛及厌食等病证。现将王晓燕教授运用和法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介绍如下。

1和解表里

患儿,女,7岁。2019年3月22日以“间断发热5d”为主诉就诊。家长述患儿初起因调护失宜出现发热,体温38.7℃,流清涕,服用布洛芬后体温较前有所下降,之后体温维持在37.5~38℃,服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效果欠佳,时而热退,时而高热,流清涕好转,大便干,2d未解。查体:咽稍红,腹胀,舌苔黄厚,脉弦数。中医辨证为外邪未解,邪入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予以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g,黄芩片10g,白芍、枳实各9g,大黄、姜半夏生姜大枣各6g,炙甘草3g。3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取药汁100mL,早晚分服。服药1剂后,家长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次日排出大便,发热未再反复。

按语:王晓燕教授认为,小儿感邪后往往表邪未解已传变入里,就诊时病邪常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或太阳少阳、少阳阳明,甚或三阳病证并见[3]。本例患儿因外感而出现发热,发热不退,日久有化热传变入里之象,热入少阳可见往来寒热,热入阳明可见腹胀、便干,舌苔黄厚、脉弦数均为邪已入里化热之征象。由于邪居少阳,枢机不利,兼有邪入阳明、化热成实之象,故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治以和解少阳,内泄热结。方中柴胡为君药,疏泄肝胆,散邪透表;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二药相伍,共同和解少阳之邪;大黄配伍枳实泻下通便,行气除痞,以泄阳明热结,亦为臣药;白芍缓急止痛,姜半夏生姜和胃,共为佐药;大枣和中缓急,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能和解清热以解少阳之邪,又能泄阳明热结腑实,实为表里双解之剂。

2调和营卫

患者,女,9岁。2019年5月10日以“鼻塞、流涕、喷嚏1年”为主诉就诊。自述平素易感冒,睡眠不安,多汗,二便正常。查体:咽稍红,舌苔薄白,脉数。辨证为风寒外袭,营卫不固。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予以桂枝汤加减。处方:煅龙骨、煅牡蛎各20g(先煎),桂枝白芍、蒺藜、川芎黄芩片各10g,苍耳子7g,辛夷、生姜大枣各6g,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取药汁100mL,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自述鼻塞、流涕、喷嚏好转,出现咳嗽,上方加浙贝母10g,再予7剂煎服,服药后诸症消失。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王晓燕教授认为,本例患儿反复感冒,素体虚弱,存在卫气虚弱、营阴不守、营卫失和之象。卫表不固,可见鼻塞、流涕、喷嚏,营阴不守可见多汗,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中桂枝辛甘而温,透达营卫,温经通阳,疏风散寒,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为臣药,君臣二药,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辛夷、苍耳子合用可通鼻窍。根据“久病多瘀”理论,加川芎活血行气祛风;黄芩清上焦热,防止诸药过于温热,兼具佐制之功;加煅龙骨、煅牡蛎既可安神,又可敛汗;生姜大枣相配,既可调和脾胃,又助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大枣、炙甘草益气补中,滋脾生津,以上诸药共为佐药。诸药相伍,不仅能外调营卫,而且可内和脾胃,滋阴助阳。

3调和胃肠

患者,女,6岁。2019年6月19日以“长期腹胀厌食”为主诉就诊。家长述患儿平素不思饮食,时有嗳气,大便溏,小便可。查体:面色欠佳,腹胀,舌苔白而厚腻,脉滑。辨证为湿困脾胃。治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予以平胃散加减。处方:连翘12g,醋鸡内金、焦神曲、醋三棱、醋莪术、酒白芍、麸炒枳实、炒麦芽各10g,陈皮9g,苍术、厚朴、柴胡各6g,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取药汁100mL,早晚分服。服药后腹胀明显好转,厌食较治疗前稍好转,上方去醋三棱、醋莪术,继服7剂,服药后家长述患儿食欲大增。

按语: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胀厌食等症状。王晓燕教授认为,本例患儿是由于湿困脾胃,造成气机阻滞、胃失和降、纳化失常所致。湿困脾胃可见腹胀、便溏;胃失和降可见嗳气、厌食;舌苔白而厚腻、脉滑均为湿困脾胃之象。王晓燕教授在治疗小儿脾胃病时首选苍术为运脾药,苍术为湿家要药,用于治疗脾气不运、湿浊内留极为有效。方中苍术运脾燥湿以助运化,为君药。厚朴行气化湿,消除胀满,助苍术燥湿健脾,为臣药。陈皮行气化湿除胀,既使肠腑之气通畅,又可加强君药化湿之功。根据“久病多瘀”理论,醋三棱、醋莪术活血化瘀兼消积,柴胡白芍柔肝疏肝,连翘清热,又可防诸药过于温热,共为佐药。焦神曲、炒麦芽消食和胃,炙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运脾行气、消食和胃之功。

4小结

上述病例皆为和法的具体运用,通过调和人体阴阳、虚实、寒热等,使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归于和谐。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不耐攻伐,病证的表现也是虚实夹杂,然临证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王晓燕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临床治疗小儿疾病时在和法的基础上清而和之、温而和之、补而和之、消而和之、攻而和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立平,潘桂娟.中医“和法”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9-21.

[2]张志丹,王玲.中医“和法”的历史沿革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4):115-116.

[3]王晓燕,张秀敏,杨化君.和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2005,1(2):36-3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作者:苏姣姣王晓燕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