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那场非典,让世界知道了中医的宝贵,而在这次防治新冠
日前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
在这之后,中西医协同防治新冠
中医的有效既离不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理论,也离不开始终坚守在与疾病斗争一线的中医药工作者们。
我认为,国强必须中医兴,有必要让我们的年轻一代从小就能接受中医知识、中医文化的教育。
但事实上,在中医药蓬勃发展,不断造福人类健康的今天,全国从事中医行业和文化研究的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人才,依然奇缺。中医知识、中医文化,没有进入基本的生命成长教育体系中;正常的中医文化和相关健康知识,得不到有效科学地传播,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媒体,包括我们这样的主流媒体,严重滞后。
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中医的一些误解、不了解和偏见之外,我认为还有三个值得深思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内核充实的中医看似太“廉价”
中医往往不是因为一些所谓的无效被淘汰,而是因为其太廉价。曹东义在《中医近现代史话》一书中尖锐提出,“多少贫寒的中医是‘黄灯青卷,长夜漫漫,怎生是好’?”
中医的廉价,导致优秀的学生很少愿意选择从事中医。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地位似乎太低了。说的可能有些绝对,但对于从事中医行业与职业的,其社会尊敬度、实际收入度、成长上升度,都相对模糊。
然而“杏林春暖沐孤苦,黄叶扶疏育百花”,自古中医扶正祛邪、阴阳混元的辨证施治理念,推动了医学生命学、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等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护佑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繁衍发展,其一些述而不作、师徒传脉的绝学绝技,其实是高贵而昂贵、最讲良知人品的学问技能,非一般博学专攻者所能企及。而其一些表面最廉价简易、方便实用的药材良方,其实是千百年来先贤仁者不惜牺牲生命,前赴后继、“尝百草悬壶济世”的生命结晶,是生态文明实践、身心实证检验、扶弱济贫救人的衣食粮草(也可以说是充满慈悲功德惠利百姓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非一般只为养生、调理的哲思所能媲美。
影响深远的中医看似难以立竿见影
“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当年一直称中医学为伟大宝库的毛泽东,在一次对中医工作的落实督办中,发此感言,举座震动。
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实际投入,中医难以有今天的健康发展,也难以保持未来可持续发展。
对于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能摆脱贫困已是人类历史壮举,而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保持身心和谐,养成中医文化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公共卫生大健康环境,则需要更大的投入。这份投入虽然难以“立竿见影”取得回报,但是却影响深远,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
如果我们不把已举世公认的中医文化国宝,下大功夫结合西医科研攻关、推广普及,下大力气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研发运用,真正用于自己、用于国人,日用而不觉,治病于未病,造福于百姓,而只是因利益或偏见、短视,弃如敝履,或做点样子只为推销到西方并受认可,那真是愚蠢呀!
注重整体观的中医看似太“玄妙”
中医始终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注重各方面联系,中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因之一。既是一个“天人合一”“我命在我不在天,敬畏自然遵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又是一门富含文化特色而救死扶伤、经世致用的科学实践。然而有些人却因为中医的证候的“难以测量”,将其与那些神秘兮兮的封建迷信相提并论,岂不可笑。
“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已故的
无论历史、实践和理论检验,中医都与我们中国人不离不弃、水乳交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更加有机的中西医结合、更加包容开放的文明、更加英勇的齐心协力,正是这场人民“战疫”最终取得胜利的希望所在。
(作者张坤系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