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管理与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指事物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之间都存在紧密关联,中医思维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既体现了中医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医运用宏观、联系的思维看待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特点。换句话而言,整体观念涉及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与防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始终[1]。中医健康管理[2],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并突出“治未病”的理念,以中医状态学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将中医望、闻、问、切传统四诊疗法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模式、技术及方法相融合,提供信息采集、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从而对人体生命活动全过程的状态进行动态、个性、全面的管理。笔者现基于整体观念,对中医健康管理的特征及其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系统地诠释了人与自身、环境的和谐关系,除了人体自身脏腑
1.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首先,局部和全身相统一。人体由若干不同结构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组成,有着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彼此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影响,是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如《灵枢·本输》载:“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五脏六腑机能相互为用,是维持机体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其次,机体内外相统一。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并通过
2.天人合一
人与环境是共同统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首先,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将影响人体的机能状态。如四季气候变化呈现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生物体便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春日浮,如鱼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其次,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也将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人具有社会属性,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活动等带来变化,从而引起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再者,人对环境的变化具有适应性的特点。如江南之人,长期生活在湿热的环境中,其腠理多稀疏;而北方之人,长期生活在燥寒的环境中,其腠理多致密。可见,人体内环境具有能动适应性,又如一些长期居住在某地移居异地,暂时出现不适应的症状,即“水土不服”,但生活一段时间后,又可逐渐适应。人体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人们只有认识自然、适应环境,并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才能更好把握健康。
3.时空统一
生命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整体观念的重要前提是时间整体,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的状态可以表述为一定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机体形态、功能状态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相适应的综合状态,这种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其测量前提是一定时间范围内。《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有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可见,人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机能状态。即使同一疾病,在不同时间阶段或者不同年龄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脏腑、气血阴阳等综合状态,因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这也是辨证论治的前提。同时,不同时间阶段的病理特点,可呈现出一定证候随时间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趋势使医生能更全面、系统地把握疾病特征,而这也体现了时间整体性的重要性。因而,在对健康或疾病进行分析时,应充分考虑时空统一的特点。
中医健康管理中的整体观
状态是认知健康的逻辑起点[3],中医健康管理在
1.多维度研究健康
中医健康管理将健康放在天地之间,多维度研究机体状态。中医的健康观念实际是生命内在状态的整体性及与自然、社会状态统一性的表达,是天人一体的状态观[4]。因人的状态受体质、年龄、性别、环境、气候、季节、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单一的参数均难以全面、准确地描绘,只有尽可能全面地获取状态表征信息,才有可能准确地判断机体状态。现代中医健康管理,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方法,将现代医学微观生物学指标、心理学量表等多方面健康评估手段融入其中,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收集状态表征参数,进而为全面、客观、规范辨证提供基础。其中,宏观参数是指各种宏观物体、宏观现象所组成,主要包括与健康状态相关的天时、气候、季节、节气、地理环境等参数;中观参数指的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参数,主要包括与健康状态相关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表征参数;微观参数指的是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采集的参数,主要包括理化指标、病理检查等,以及部分中医可以量化的信息,如脉诊仪、舌诊仪等采集的信息[5]。只有基于“整体医学”的健康认知理念,建立全面、多维的健康状态表征参数体系,才能客观、准确地辨识疾病,这也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2.全周期维护健康
健康状态是整体状态时序变化的连续过程,它对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生命特征进行概括。在当今医学模式由“疾病模式”转向“健康模式”的时代背景下,中医也被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其应用范围也从传统疾病诊断扩大到对生命全周期健康的判断与维护,即无论生病与否都应对自身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解与调护,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6]。中医健康管理认为,状态是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脏腑、
3.个性化管理健康
中医健康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其主要体现在“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这充分体现着整体观念,同时也是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评估、调整人体的状态时,必须要兼顾季节、地域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第一,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特点,制定状态调整方法。如外感风寒证,即使是同一患者,在春夏和秋冬不同季节发病,其调护方法也不尽相同。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人体腠理开泄,服解表药后不宜覆盖衣服或饮用热饮料,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津液;秋冬季节,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感受风寒之邪时,解表药应在温热时服用,药后可温服热粥等以助药力驱邪。第二,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制定状态调整方法。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可多食生津止渴透表的水果和饮料,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东南地区气候往往温热、潮湿、多雨,病多痈疡疖肿,要做好防暑降温和祛湿等工作,讲究个人卫生,多食祛暑利湿之品。再者,还要兼顾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其调理方法。如男女相比,“女子以肝为先天”,又有经、带、胎、产等特殊情况,与男子迥异。因此,在状态的调整方面,应针对男女的不同特点而各有侧重。可见,中医健康管理以“三因制宜”为重要原则,以充分发挥中医个体化维护健康的优势。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由上可见,中医健康管理是从整体、动态的视角去审察、测量健康与疾病,借助望、闻、问、切等以及现代各种手段收集宏、中、微三观参数,来认识是什么原因导致健康状态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8]。一方面,治未病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中医健康管理是治未病的实践转化。从整体上二者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双重融合与转化。
1.治未病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要义
治未病包括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中医健康管理以状态为核心,通过状态辨识、风险预警、调理干预、评价反馈等形成中医健康服务闭环,达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9]。中医健康管理的对象是全人,实现对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病后状态四种状态的评价与干预,通过自助与他助的双重干预方案实现健康维护、欲病调整、疾病治疗和病后调养,做到治病之未成、治病之未发、治病之未盛、治病之未传以及治病之未复。治未病理念覆盖了生命全周期,涵盖了不同临床期,在病之未成、未发时倡导养生保健,在病之未盛、未传时提倡防治与防止病邪传变,在疾病康复期倡导康复治疗以防疾病复发;中医健康管理提供以状态为核心的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整体、动态、个性化的测量方案,实现不同临床周期、不同状态的分类与测量,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实现了全方位、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因此,治未病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要义,中医健康管理充分展现了治未病的理念内涵。
2.中医健康管理是治未病的实践转化
治未病是中医对疾病与健康认知的核心理念之一,纵观千年的中医学发展历史,有着一系列丰富的治未病论述,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脾,无令得受肝之邪”等。现有治未病推广服务的落脚点在“已病防变”“预防保健”上,随着治未病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状态为核心的中医健康管理,对不同年龄、不同临床周期的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完成对四种状态的分类、辨识、测量、评价,打破了既往对健康状态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可重复的技术瓶颈问题,实现“使人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病了容易治,治了容易好,愈后不易复发”的目标。中医健康管理提供闭环式的服务,对健康与疾病的不同阶段,做出阶段性、个性化判断与干预,更符合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成为了治未病实践转化的有力推手;同时,经过中医健康管理的不断临床实践,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治未病理论,实现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
结语
尽管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着跨越两千年的时间和空间梯度,但是中医“治未病”“养生”等思想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却不谋而合。将中医整体观念、特色技术、方法与手段融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健康状态进行整体、动态、个性化的衡量,以达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目的,如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23
[2]李灿东.中医健康管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5-12
[3]李灿东.中医状态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6-20
[4]林雪娟,夏淑洁,陈启亮.李灿东:把握状态是维护健康的关键.中国中医药报,2018-8-14(4)
[5]李灿东,杨雪梅,纪立金,等.健康状态表征参数体系的建立与集合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525-528
[6]夏淑洁,李灿东.中医诊断现代化与健康状态辨识.中医杂志,2019,60(4):277-279
[7]李灿东,杨雪梅,纪立金,等.体质、病理特点、证与健康状态的关系.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1770-1773
[8]夏淑洁,李灿东.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模式探讨.中医药导报,2019,25(6):15-17
[9]李灿东,雷黄伟.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健康服务体系.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552-1555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李灿东夏淑洁雷黄伟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