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守正”地位

发布时间:2019-12-12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健康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之追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迫在眉睫。

要做好中医健康管理,一要“守正不泥古”,明晰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二要“创新不离宗”,借助不断涌现的现代技术发展优化这一指导思想。本文试从阴阳五行学说这一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和说理工具的视角解析中医健康管理的“守正”与“创新”,探讨如何借助阴阳五行规律更好地实现中医健康管理。

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守正”地位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本根论”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医建立学科的重要理论根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包含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理论体系,以及其衍生出来的五运六气学说。明代张景岳言:“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素问·天元纪大论》载:“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五行何以如此重要?这与其源流和演化密切相关。它源于中国文化创始之初,并与天文观测相关,是先人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等仰观俯察,归纳抽象演绎,又经历代医家结合临床与医学结合改造而成,并非无端虚构。将阴阳五行理论拿来指导人体健康调摄管理再合适不过,因而,从其源流来看,阴阳五行确为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常认为,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细细揣摩,阴阳既是事物变化的动力,又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事物的变化过程又是时空合一的状态。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均分阴阳不同属性,而时间和空间始终处于变动状态,只有在不断变化状态下,才能赋予阴阳真正的含义。同时,在不断变化中表现出升与降、出与入的交互,如一天之中,太阳的升起与降落,一年之中,四季温度的升高与降低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均无缝接续,平衡往复。

五行乃由“五材”演绎而来。《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行则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物质的运动规律及物质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抽象概括。因而,五行的核心乃“行”。原始的“行”是对一种“流程”的表述,有变、化、流、动、运等含义,所以五行最重要的特点亦为运动。当然,在五行变化中,同样表现出升降出入相接的特点,如四季变化由木之升发至火之燔灼是升的过程,到土之承载是短暂的缓冲阶段,再由金之沉降至水之闭藏是降的过程,年年如此,衡动循环。

可见,阴阳五行在描述天地之道、表象万物变化时所表现出的特点为变动不居、升降相依、衡动循环,其要旨在于“冲和”。从健康与否的角度讲,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就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之中,转化的关键来源于“阴阳自和”的能力。再来看中医健康管理,其最终目标正是通过“阴阳自和”调整机制,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这与阴阳五行所潜藏的特点是一致的。因而,从其特点来看,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发挥着调和机体阴阳,使机体处于动态平衡的重要指导作用。

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

阴阳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等规律,正是这些规律维持了阴阳的动态平衡状态。同样,我们可以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灵活运用阴阳的规律来维护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状态。

《管子·心术上》载:“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如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而汗出;气候寒冷,所以腠理闭而无汗,是机体自我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从而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在进行中医健康管理时,当遇到机体“阴阳自和”功能下降,机体不能自我调节而出现病理状态时,我们就要借助一定的干预措施来调节状态。若遇到“能冬不能夏”的阴亏阳盛者,可嘱其于冬季适当服以凉润之品预培其阴,同时少佐温热之品以阳中求阴,则能达夏日病减之效用。由于“和”是阴阳的本性,和则生化,故在健康管理时,皆以“自和”为总的基本原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又如《周易·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受此启发,在对有优生优育诉求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时,若注重男女共调共治,往往收效较佳,正是阴阳共调交感合和的作用。

五行的规律主要包括五行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等。当然这与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如《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如果五行生克制化正常,无太过或不及,那么人体便处于健康状态,如果五行生克异常,可使某行处于或太过或不足的状态,从而使机体处于相应的疾病状态。这就必须还原五行的正常状态,以及正常的生克制化状态,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这些规律同样在指导中医健康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行规律,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可克脾土,故而在对肝病而素体脾虚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时,适当培补脾土防其脾虚受邪,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健康管理效果。

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焕发新生

从古至今,对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未曾停止过,先人分别从星象、农业、宗教、军事、政治、艺术、医学、伦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近现代学者则借助不断涌现的新兴方法技术对阴阳五行的认知加以革新优化。

比如,孟凯韬从哲理数学和逻辑学角度,根据阴阳五行的特征通过数学公式严格推导出数十个定理,以此揭示人体生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对阴阳五行进行了革新。借助这些定理公式可由“既病”推断“未病”,这也正是中医健康管理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将阴阳五行这一抽象理论通过较为客观的数字、符号表示出来,符合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的中医健康管理发展趋势。亦有学者从数学建模、天文学、物理学和现代生物医学视角对阴阳五行的内容及规律重新剖析,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李灿东提出通过对出生日期和检测时刻五运六气的推算来指导疾病风险评估和预警;通过脸型自动采集和分析辨识“五行脸”指导对体质的五行分类(即五行体质)等,并作为中医健康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可以看出,阴阳五行的现代研究将其外延进一步扩展,相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加入,阴阳五行的要旨可以得到更好的优化和延续,如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经络仪、红外线热成像仪、嗅诊仪,甚至是现代各大小医院都在开展的各种理化检查等,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中医健康管理过程中来。这也说明阴阳五行这一带有中国古典气息的指导思想正在逐步守正创新,有能力在未来中医健康管理中焕发新生。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都遵循阴阳五行所蕴含的规则,“冲和”乃其正常状态,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因此,要做好中医健康管理必须重视阴阳五行的重要作用,将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从而发挥出中医药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赵文李书楠吴长汶李灿东)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