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赞中医药

发布时间:2019-11-2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立冬时节,京秋韵浓。黄花待露,红叶随风。

11月17日,“国艺新时代”的同好们再次齐聚一堂,共度良辰。

这是一个由400余名艺术家及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网络文艺社群。他们因热爱传统文化相识,通过交流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相知。此次,他们创作的主题是“新中国壮丽70年之中医药发展”。

著名作家孙晶岩是雅集的主持人。她首先从“诗格”开始,简要介绍了这次诗作包含的格式、体例、风格。在她的引导下,大家很快进入了诗会主题。

诗词自然是要诵读才能体会其中蕴意。伴随着志愿者的朗诵,与会嘉宾渐入诗境,依次分享了对作品的理解。

第一首是原北京诗词学会会长张桂兴的《中华传统医药》:“中华医药久传承,济世悬壶佑众生。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来屠氏再扬名。”这首诗前两句介绍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存在意义;后两句赞扬了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的有志之士,与前句呼应,意指神农和屠呦呦不正是中医药传承、守正、创新、济民的古今代表么!

古籍文献编辑高国普的《中医》含蓄、典雅、韵味悠长,“六气司天事氤氲,五行大义阐鸿钧。山隐隐,水沉沉,不没岐黄利益心。”六气和五行是中医学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五行不单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还包含了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在其中。六气这里指五运六气,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是通过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来标记不同的时间周期,并把他们相互重叠起来,用以推算某年某月气候、动植物和人类身心状态的理论。前两句引用了中医学的两个概念,意在表达中医学是研究天、地、人之间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第三句“山隐隐,水沉沉”有一种意象美,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留白”。虽然没有一个字讲中医,但却“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无物胜有物”。在稍稍停顿后,烘托出了最后一句,也是全诗最沉甸甸的一句话,“不没岐黄利益心”,表达了中医之心是利生益世之心的主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诗会自然少不了以中医药发展70年为题的作品。比如北京诗词学会会员成思行的《读<中国中医药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有感》,“重振岐黄国运连,春风几度又经年。满程好景云帆挂,泽被五洲弘业延”。再如,中华诗词学会的熊盛荣在其《振兴岐黄70年感赋》中写道:“斗转神州七十年,杏林重发胜从前。园丁广布新苗涌,朝露长滋硕果鲜。”从这些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创作者对中医药70年发展成就的赞叹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还有一些作品以药名入诗,借用药名的字义或谐音来表达,委婉、含蓄而颇具趣味,使得中药药名更容易被读者认识,可谓匠心独运。如广东省楹联学会理事徐水宏的《振兴中医70年有怀》:“七秩从容傲雪霜,红花竟艳菊花香。铅丹染画乌头后,好与同侪振岐黄。”再如著名画家范京广的《鹧鸪天·中医药》:“百花前胡墨旱莲,白芍京墨麦冬添。子芩素问女贞子,艾叶冬青在水边。相思子,半枝莲,中医良药益延年。紫芙青黛灯笼草,耐性围炉温火煎。”

赏诗后,圆桌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韩海涛教授说:“神农百草尝,九域敬岐黄。神农就是炎帝,他为百姓治病,因尝百草而死。岐黄的‘黄’是黄帝,因与岐伯谈医论道而有《黄帝内经》。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能进入中华文明的核心,领略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文化精髓。”

北京联合大学姚铁力教授认为:“中医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医理论的精髓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原理,即‘一阴一阳谓之道’。”

北京博爱堂中医院院长李俊峰、《中国质量报》总编辑李本军、书法家陈乃中、中国记协杨青、书法家张毅、著名朗诵艺术家黄文秀等人也纷纷讲述了自己与中医药的故事。

每次诗会,都会请书法家事先把诗写成书法作品,大家对书法进行品鉴。雅集的结尾,出身于中医世家,行医多年,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谭风森教授有感而发,赋诗:“浪迹杏林五十年,岐黄重振囯运连。医易同源辨阴阳,薪火传承尊古贤。”至此,这场献给中医药的诗词礼赞告一段落。

诗会已毕,余音绕梁。中医之美,流惠四方。(张亦舒)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