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京秋韵浓。黄花待露,红叶随风。
11月17日,“国艺新时代”的同好们再次齐聚一堂,共度良辰。
这是一个由400余名艺术家及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网络文艺社群。他们因热爱传统文化相识,通过交流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相知。此次,他们创作的主题是“新中国壮丽70年之中医药发展”。
著名作家孙晶岩是雅集的主持人。她首先从“诗格”开始,简要介绍了这次诗作包含的格式、体例、风格。在她的引导下,大家很快进入了诗会主题。
诗词自然是要诵读才能体会其中蕴意。伴随着志愿者的朗诵,与会嘉宾渐入诗境,依次分享了对作品的理解。
第一首是原北京诗词学会会长张桂兴的《中华传统医药》:“中华医药久传承,济世悬壶佑众生。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来屠氏再扬名。”这首诗前两句介绍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存在意义;后两句赞扬了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的有志之士,与前句呼应,意指神农和屠呦呦不正是中医药传承、守正、创新、济民的古今代表么!
古籍文献编辑高国普的《中医》含蓄、典雅、韵味悠长,“六气司天事氤氲,五行大义阐鸿钧。山隐隐,水沉沉,不没岐黄利益心。”六气和五行是中医学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五行不单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还包含了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在其中。六气这里指五运六气,最早来源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诗会自然少不了以中医药发展70年为题的作品。比如北京诗词学会会员成思行的《读<中国中医药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有感》,“重振岐黄国运连,春风几度又经年。满程好景云帆挂,泽被五洲弘业延”。再如,中华诗词学会的熊盛荣在其《振兴岐黄70年感赋》中写道:“斗转神州七十年,杏林重发胜从前。园丁广布新苗涌,朝露长滋硕果鲜。”从这些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创作者对中医药70年发展成就的赞叹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还有一些作品以药名入诗,借用药名的字义或谐音来表达,委婉、含蓄而颇具趣味,使得中药药名更容易被读者认识,可谓匠心独运。如广东省楹联学会理事徐水宏的《振兴中医70年有怀》:“七秩从容傲雪霜,
赏诗后,圆桌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韩海涛教授说:“神农百草尝,九域敬岐黄。神农就是炎帝,他为百姓治病,因尝百草而死。岐黄的‘黄’是黄帝,因与岐伯谈医论道而有《
北京联合大学姚铁力教授认为:“中医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北京博爱堂中医院院长李俊峰、《中国质量报》总编辑李本军、书法家陈乃中、中国记协杨青、书法家张毅、著名朗诵艺术家黄文秀等人也纷纷讲述了自己与中医药的故事。
每次诗会,都会请书法家事先把诗写成书法作品,大家对书法进行品鉴。雅集的结尾,出身于中医世家,行医多年,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谭风森教授有感而发,赋诗:“浪迹杏林五十年,岐黄重振囯运连。医易同源辨阴阳,薪火传承尊古贤。”至此,这场献给中医药的诗词礼赞告一段落。
诗会已毕,余音绕梁。中医之美,流惠四方。(张亦舒)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