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运动变化(气化)的内在机制和枢纽机关是气机。一气通过气机进行气化圆通,表现出“少阳象-太阳象-中冲象-少阴象-太阴象”五象,进而演变为天地万物万象[1]。气化圆通,行之有道。
有其物,适其量
1.有其物
所谓“气”者,除特指“气体”这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外,更重要的是“气”等同于哲学之“物质”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者“一气太极”(是天地万物万象的本原,客观存在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二者“一气两仪”(一气运动有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阴气”表示物质内部构成和具体形态;“阳气”表示物质的外在表象和机能);三者“一气三分”(包括“阴”“阳”及“阴阳和合之气”)。
中医学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2],“人之生,气之聚也”[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之生命运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与原动力。
2.适其量
一气运动是质变与量变的圆通变化。气化始于量变,当量变至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实现气的升华;新气又进行新一轮的量变-质变,周而复始,圆通无端。可见,气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气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并成为新一轮量变-质变的起点。所以,质变与量变对人之气象均有重要意义。
一气运动,分出阴阳,“阴”与“阳”是一气运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在特定的时空,一气之所以进行某种形式的运动由气之质变与量变共同决定。气之亢盛或优势呈阳,减衰或弱势呈阴;气之不及曰虚,太过曰实;“凡气有余便是火”[4]29,不足便是寒;气实则出彰外显(表),气虚则入敛内藏(里)。因此,可以通过“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辨证“定性”一气数量之多与寡。
由一气分出的“阴”或“阳”,可再细分:阳分少阳和太阳,阴分少阴和太阴;而且,“太”与“少”之间,内含若干层级,其间变化,数之可千,推之可万[1],成为“定量”分型的雏形。气之多少,不但决定是“阳(火)”还是“阴(水)”,还决定其属于“大火/小火”或者“大水/小水”。“气有多少,形有盛衰”[5]419,体内气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之气象,进而决定体质状况,以及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1]。
气化圆通,行至“离”位则少阳;至“乾”位则太阳;至“中宫”则中冲;至“坎”位则少阴;至“坤”位则太阴。在某一特定时空,气之数量影响气机之运动形式,呈现出相应的气象。同样地,一气行至不同的象位,则有相应气之数量与之匹配,呈现出相应的气象。
在其位,行其径
1.在其位
人之生命源于气化圆通,推动生命运动“全凭这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已”[6]204,故气机之“升降出入,无器不有”[5]444。
一气圆通至不同部位具有相应的功能,则有相应的称谓。一气行至离部少阳,具有“主藏血,主疏泄”等功能者称为“肝气”。行至乾部太阳,具有“主神志,主血脉”等功能者称为“心气”。行至“中宫”中冲,具有“主升,主运化”等功能者称为“脾气”。行至坎部少阴,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等功能者称为“肺气”。行至坤部太阴,具有“主藏精,主骨生髓,主水”等功能者称为“肾气”。另外,还有“卫气”“营气”“宗气”“脉气”等,均与所处部位等因素有关。
气在其位,不可缺位,亦不可越位,各得其所,成为“真气”,否则为“邪气”。如“肝气”不处“离”位少阳,窜到“中宫”则可能“乘脾”;“胃气”不居“中宫”中冲,逆冲向上则“胃气上逆”等。
2.行其径
“行其径”是对“在其位”的补充。
气化圆通,行之有道。一气通过
一气通过气机进行“少阳主升-太阳主出-中宫气冲-少阴主降-太阴主入”[1],而且“气升气出则化火,气降气入则化水”[1],各行其经,各就各位。
循其序,守其时
1.循其序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气化圆通,遵守一定的秩序和规则。
一气运动,通过气机进行“生-长-化-收-藏”之气化圆通[1]。所以,一气于坤位太阴,主封藏气,孕蕴初阳。初阳渐育,待“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6]13,成为离位少阳,主萌生气,开始升发。继之,阳长壮大,于乾位太阳,阳盛至极,长出彰显。阳既出彰,必至消减;阳消阴生,水火相冲,水与火之力量对比,决定“中宫”气化走向。阳气渐收,阴气降临,“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6]10,至坎位少阴。阳气封藏于坤位太阴,火入水中,火气不显,水气泛滥,阴寒厥冷。如此首尾相联,周而复始,圆通无端,行循有序。
2.守其时
“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5]2。可见,道法自然,循行其序,必守其时;按时开阖,规律作息。
2.1守时于辰
“起居有常”,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规律,十二时辰各有阴阳,按时开阖,轮流值守。子时胆经:起于阴寒,孕蕴初阳。丑时肝经:肝血滋阳。寅时肺经:舒醒调息。卯时大肠:天开初朦,二阳一阴;阳气萌生,阴气下降。辰时胃经:阳气渐旺,进餐营养。巳时脾经:腐熟运化。午时心经:三阳气旺,阳气最盛;初阴滋生,阳中有阴。未时小肠:升清降浊。申时膀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酉时肾经:阳气被收,藏于肾水。戌时心包:静息育阴。亥时三焦:阳气潜藏,入寐休养,最为阴寒。可见,脏腑气机,开阖有时。一气圆通,若在特定时间,未至相应位置,也算“不及”则为虚;或者不在其时,先至其位,致使较多“气”集聚于此属“太过”则为实。
2.2守时于季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5]12-15。一年四季,春来秋往,阳生阴长,规律交替;与之对应,人之气象进行“生-长-化-收-藏”之气化圆通。
2.3守时于岁
《
“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5]169,可见,人须顺应四时五行为正常。通过观察一气之“少阳象-太阳象-中冲象-少阴象-太阴象”五象,掌握人之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特征,进而探索人之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指导防病治病[1]。
显其性,和其气
1.显其性
有其物,才能显其性。“有诸内者,必形诸外”[4]7。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太极动静而阴阳分”[7]621,一气运动,逐渐演变,遂显两极,“是生两仪”[7]621,变化分出阴阳二气。“阴”与“阳”是一气运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代表一气中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两个方面,是天地间互相联系的事物和现象中对立双方的概括。“气升气出化阳,气降气入化阴”[1];“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7]621。阴与阳,分别于气之两极,显现其性,互相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漫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阳”;与此相反,凡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隐晦的、抑制的都属于“阴”[8]。
阴与阳,虽然各显其性,但是同属于一气,互相之间因存在本质不同而互相对立、互相斗争,“阴阳离合”表示阴阳之对立统一关系,也是一气运动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5]40。
阴阳相离,识阴辨阳;“阴阳相合,万象乃生”[7]622,阴阳离合,二气冲和,产生新气,变生万物。
水火和合,“少火生气”。若阳气不与阴气相圆通而化作“独火”则为邪;“独火”炽盛,必然“食(蚀)气”[5]42,故“壮火使气衰”[5]42。因为“火失其正,是以邪热,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则真阴伤败也”[7]1062。可见,气之所显现出的性质不同,功能不同,邪正关系也不同。
2.和其气
一气分阴阳,阴阳同属一气。阴阳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5]48,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2.1阴阳互根
阴阳同源于一气太极,互根互生,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彼此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9],阴不能脱离阳而独立存在,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脱离阴而独立存在,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10]。
2.2阴阳消长
阴阳双方处于一个对立统一体系之中,阴阳离合,相互冲和、互相消长,表现出“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的量变过程。
2.3阴阳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同一体系中的阴阳可以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阴转为阳,阳转为阴,表现质变结果。
2.4阴阳和合
“阴阳之要,阳密(谧)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5]28,水火和合,则一气圆通,是气之稳态或曰常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5]28是人体阴阳平衡状态[10],谓之“圣度”。若“阴阳离决,精神乃绝”[5]28,阴阳相失不和,水火不圆,形成“独火”或者“独水”则为邪,一气平衡必然被打破而成病态。
总之,一气运动,遵循“有其物,适其量;在其位,行其径;循其序,守其时;显其性,和其气”的圆通法则,通过气机以“升-出-冲-降-入”为基本形式,进行“生-长-化-收-藏”之气化圆通,表现出“少阳象-太阳象-中冲象-少阴象-太阴象”五象,进而演变为天地万物万象。
参考文献
[1]吴强.一气圆通气化五象.光明中医,2018,33(11):1544-1547
[2]战国·秦越人.难经.2版.南京中医学院,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5
[3]战国·庄周.庄子.萧无陂,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18:243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申洪砚,周海平.
[6]清·郑钦安.郑钦安医书阐释.3版.唐步祺,阐释.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7]明·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2版.李志庸,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8]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4
[9]明·程允升.幼学琼林.张慧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73
[10]吴强.水火-气机-命门.光明中医,2018,33(10):1390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吴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