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源出《史记·酷吏列传》,说的是西汉武帝时期大臣义纵执法的事。义妁(医生)的弟弟义纵严于执法,治理南阳、定襄等地时手段强硬,使坏人闻风丧胆。在定襄的镇压活动中,一天之内竟“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司马迁认为他在治理国家中表现出的出色才干,但又认为他手段太残忍、杀人太多,在《史记》中还是把他列入“酷吏”的行列之中了。
“栗”,颤抖,也指人皮肤上出现的小颗粒,俗称“鸡皮疙瘩”,在感受突如其来的寒冷时才会出现,是机体抵御寒冷的一种积极性应激措施,是“因寒而栗”。“不寒而栗”,身虽有“栗”的表现,却不因寒冷而来,是惊吓前提下的精神因素引发机体出现的另一类特殊反应。
健康话题
由寒冷造成的疾病很多,常见的如风寒
御寒有招
中医学认为,寒冷是机体阳气不足所致。阳气具有温养、统摄、固卫的功能,当机体阳气不足以自用,或不能够制约亢奋的阴气时,就会表现出寒象来。在临床上,除有畏寒肢冷、肢体不展外,还会同时出现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体软躇卧等一系列与寒冷相关的症状。针对寒冷产生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经常性的跑步、打球、登山等运动,改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加快机体在寒冷状态下热量的生产过程。
提高机体的适应性通过冬泳、洗冷水浴等形式,使机体逐渐建立起对寒冷气候突然变化的应激机制,使之处事不惊、遇寒不怯。
科学安排饮食通过进食高碘(如海带、海鱼、海蜇、虾米)、高铁(如瘦肉、动物肝脏、家禽、菠菜、黑木耳等)、高脂肪(如肥肉、核桃、花生等)、高蛋白(如豆制品、乳制品、蛋类等)、高热能(如羊肉、狗肉、辣椒、胡椒、
抗寒中的误区
在对抗寒冷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衣服穿得越多越暖和”这实际是欠全面的。在寒冷的冬季,多穿一些衣服固然会暖和些,但保暖能力并不与衣服的厚薄成正比。过厚的衣服,一方面会促进体内产热、血管扩张,反而促使了皮肤的散热过程;另一方面,厚衣间的空气层超15毫米时,空气的对流会明显加大,保暖能力相反会下降。
“喝酒可以祛寒”这也是不科学的做法。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确实可以产生一些热量。不过,它产生的热量是微乎其微的,所发挥的驱寒作用也是短暂的。人的血管在受到酒精的刺激后会产生扩张,被抑制了的收缩运动会影响机体散热机制的控制能力,很快会产生出寒冷来,并且比没有喝酒前更严重。(温长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