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医术精深,知之者甚众,《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熟谙药性,其识药用药,除明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之外,又强调辨析药物阴阳、动静、轻重、刚柔之性。学习叶案,发现以“静治”为法,灵活运用“静药”是其临证特色之一。
《内经》中的动静观
《增韵》载:“静,动之对”“动,静之对”,“动静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指导理论。中医学的“动静观”发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载:“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与动相对,指代事物的两种状态。《素问·痹论》载:“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阴气静则无损。《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描述气的正常状态“必清必静”,《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也有“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的记载。《内经》对于“静”的论述为后世“静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
“静治”是一套系统完善的治法体系,是中医学“动静观”指导下的治法内容。历代文献对于“静治”不乏论述,《石室秘录》专列“静治法”一篇,介绍“静治”治法特点及代表方药,书中言:“静治者,静以待之,而不可躁也”。《类经附翼·医易义》载:“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动病以“静法”。血病静治,主要针对血热妄行、血溢于外类疾病,如《女科经纶·崩带门》载:“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证治汇补·火症》载:“火宜静养,火之为物,静则退藏,动则亢上,不拘五脏六腑十二经中,动皆属火,当恬惮虚无,镇之以静”,介绍火病静治,静能退火、制亢、镇潜,无论虚火、实火均可用之。“静治”的使用亦有禁忌,如《证治汇补·
叶氏静治三意
叶天士所用“静治”之法蕴有三意。一曰,静以养心
叶氏运用静药特点
“静药”多指药性具有滋填、守补、收摄、补养、徐缓、镇潜等特点,用于阳亢风动、阴虚火动、邪气窜扰等证的一类药。“静药”不善走行,而有滋腻、呆滞、凉遏之弊。《景岳全书·传忠录》载:“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论动、静药性,静药守而不走,以味厚之品居多。名医岳美中认为
对于“静药”的功效特点,叶天士论述其用有四。一为益阴和阳,叶氏有言“议用静药,益阴和阳”“静药填阴”“静药和阳意”。二为填补固摄,叶氏言“静药固摄”。三为潜阳息风,叶氏言“内风震动,当与静药”。四为补益滋润,叶氏言“静药补润”。
叶天士常用的“静药”有熟
医案
脉涩,失血、
小建中汤(《未刻本叶氏医案》)
按:此案属虚劳病范畴,症见失血、
吴,坐蓐过劳,惊恐交迫,真阴既伤,经年不复,目暗昏花,烦动热升,皆肾阴不得自充,何以涵养肝木?厥仆
熟地、
按:此案属
叶天士学术博奥,蕴理深远,品读叶案,参古验今,获益匪浅。余读本草、从师学、做临床之时,每仿叶氏用药识药之法,深感确有执简驭繁之功。(姚鹏宇)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