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学者张其成将中医学中“以易为源、以道为魂、以医为本,以大易黄老为核心,以象数义理为基础,以天地时空为范式,来指导生命原理和医养实践的生命智慧学”名为“易道医学”[1]。本文整理历代易道医学实践方法,以为借鉴。所谓“实践方法”一般指较具体的措施,如《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制修订方法——指南的定义与分类》一文说:“临床实践指南可以改善患者结局……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临床诊疗措施的应用”[2],又如《治未病思想在佛教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一文“探索佛医‘治未病’医疗实践中的有效措施”[3]并纳入禅定、礼佛、饮茶、素食、洗浴等。
汉及汉以前
王新陆认为,汉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是运气学说引入中医学理论体系[4]。李艳等[5]认为中医“‘运气学说’就是以天干、地支、五行为推衍工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相应变化的规律”。顾植山[6]提出:“‘医源于易’的‘医’是医学理论模式,不是具体的医疗技术”,而顾植山所推广者也正是运气学说。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易医实践方法,学者多认为主要为“运气学说”。此外,汉代已有流传的《周易参同契》借解《周易》论炼丹,形成援外丹以成内丹的炼养体系,以天地为炉鼎,身心为药物,涵容性命双修,撮取道、佛两家修炼的宗旨与方法,以诗词体裁,一一叙说工夫境界的程序[7,8]。
隋唐时期
隋唐是医易学说的萌芽时期,李信翰等[9]认为:“这一时期易学与医学之间未有明确关联,略有个别在注解中的《易经》引文则是运用‘以经解经’法进行地相互参照”。如杨上善撰注《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理学家热衷易学,且精通《灵枢》《素问》者众多,代表性易医也较多,如林亿、刘完素、朱丹溪等。刘完素引泰、否卦解释病理,如“否极则泰,泰极则否,故六月泰极,则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极,则地中至暖,然则地中寒燠明可见焉,故知人之冒于寒而内为热者,亦有之矣”;张从正用卦象解释人体,如“口之下颔则嚼,上颔则不嚼,故颐卦上艮而下震”;李东垣创“药类法象”说,如“
明清时期
明清是易医学说鼎盛时期,易医理论更加深入、系统,代表性易医众多。如明代的张景岳“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被认为是医易同源说的确切学术起点;张志聪说:“人之始结胚胎,犹太极耳”;邵同珍认为:“脾土色黄居中,主静藏意,为诸脏资生之本,太极也”;赵献可等以命门为太极,认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七椎”[14]。又如清代的陈修园半治举子业,半事刀圭家,认为“读《周易》及熟于宋儒说理各书者,更易发明”医学[[15]];“一代医宗”黄元御临证重视中气,其理论根基之一即是河图五行模式[16]。明清易医的代表性具体措施为张景岳“八阵”说,即“盖古有兵法之八门,予有医家之八阵。一而八之,所以神变化,八而一之,所以溯渊源”[17]。
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易医逐渐式微,王彦敏等[18]认为,社会文化思潮和中西医学势力的对比成为影响医易学派发展的深层原因,而这两者背后的控制者——国家强弱才是导致医易学派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王彦敏等[19]整理民国时期易医相关文章发现,内容主要集中在阴阳、五行六气和脏腑气化方面,尤以论脏腑的文章最多,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来阐释是其共同特征。其中,代表性的具体措施主要还是“运气学说”,如有学者提出干支甲子为天气之统计表,是古人用来推测因日月运行所生变化的工具,若能精通司天在泉之理(干支推测),知某年某气独盛,某病独多,则治疗病患,其应若响;又如陈应期以民国13年(中元甲子,巽四)的医案数例以证参天时的重要性。此外,清末民国初年的郑钦安“上得《周易》《内经》阴阳乾坤之法,中纳仲景立法垂方之妙,旁收历代各家之长”[20],自成一家,其代表性具体诊疗措施还是辨证处方,代表性自创方为补坎益离丹等。
当代托易医之名而创立各种“实践方法”层出不穷,如庄玉兰在《从阴阳五行辩证看易医养生》[21]一文中归纳出8类:第一类为精神寄托疗法。有崇圣法、符咒法、参拜法、皈依法,以敬仰、崇拜、信任的心态,树立信念,战胜疾病。第二类为运程推算疗法。有八卦法、择日法、变相法、禄命法,对疾病预测推算,趋吉避灾。第三类为生活起居疗法。有风水法、阴阳法、禁闭法,从居住环境寻找病因。第四类为怡情养心疗法。有歌咏法、观画法、学字法、种花法、鱼鸟法、读书法、自然法,通过调节心情,修身养性,愉悦身心,恢复身体,提高机体活力。第五类为治疗干预疗法。有古药法、
小结
易学对中医学影响很大,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对中医有深刻影响,如崇尚阴阳中和,以阴阳五行为说理思辨工具等。易医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派,以易为源,以医为本,经历代易医承续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象数思维模型。本文从具体诊疗措施的层面发掘历代易医代表性人物的学说,发现易医所用代表性具体措施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干支(时间)有关的,包括运气学说、纳甲纳卦的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罗浩于红熊益亮张其成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