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皮纹络脉诊病原理 临床皮纹诊法感悟

发布时间:2019-01-0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论皮纹络脉诊法

皮纹主要是指人类与灵长动物的手掌和足底特殊纹线走向的生理花纹,尤其是指、趾末端最为密集突出。研究皮纹结构、发育、遗传、群体分布及其相关应用的科学,称皮纹学(dermatoglyphics)[1]。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注意到皮肤纹理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逐步开始运用到中医的临床诊断中。我国是最早将皮肤纹理理论运用到医学诊断的国家。《素问·刺要论》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素问·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疾病的发生,必先本于皮毛。《灵枢·五变》曰:“腠理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鱼际络脉诊法,并具体论述了皮纹络脉诊法的原理,认为“百病之始生,本先于皮毛”。由于皮纹络脉较浮浅,脏腑经脉气血未能改变,常通过体表络脉反映出来。

到了唐宋时期,观察双手皮纹脉络诊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特定应用到小儿病情的诊查。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中记载:“手白肉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脉大者寒;细者为平也”,即把鱼际脉发黑作为惊痫发作的一种预兆来认识[2]。王超在《仙人水镜图诀》中首提望小儿食指络脉诊病法,为解决小儿问诊、切诊困难的局面,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中所创立的风、气、命三关的诊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虎口的三关纹理主要诊察3岁以下小儿的拇指一侧的脉络来观察小儿疾病情况,其中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如果纹络出现在风关,提示病邪较浅;若进一步加深出现在气关,则提示病情进一步加深;若纹路显现于命关,则提示病情尤为严重;若是出现“透关射甲”则提示病情更加凶险。据考证,“小儿指纹”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幼幼集成》中,其为陈复正所撰的中医儿科专著,是汇集儿科诸家之说,并参以己见编撰而成,为儿科重要的临床参考书。

四肢皮纹络脉诊病原理

1.四肢为阴阳之大汇《素问·阴阳脉解》曰:“四肢者,阴阳之本也”,“四肢者,阳也”。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即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皆发源于手。说明四肢可以反映人体阳气的情况,如阳虚则会出现四肢厥冷,阳盛则会出现四肢灼热。四肢不仅能反映人体的阳气,也能反映脏腑阴气的情况。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分布在腿的内侧,属里,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所以足部作为三阴经的发源地,必然也能反映人体的阴气。《灵枢·动输》说:“四末阴阳之会”。四肢的手足末端为手足三阴三阳经气的交接之处,因此,最能反映阴阳经气的盛衰情况。《灵枢·经脉》曰:“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搏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指出观察手鱼际络脉颜色可以知道胃中的寒热虚实。因此,通过皮纹络脉的颜色、形状的改变可以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属性,进行脏腑定位,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2.手、足通过经脉与脏腑相连《灵枢·本藏》曰:“肾合三焦膀胱……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表明皮纹与内脏息息相关,尤其是与肺、肾、三焦和膀胱联系更加紧密。手足与脑之间,有大量经络进行联系。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即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发源于手,直接上行到头目与大脑相连。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分别把手与肺、心与心包相连。因此,手掌的一些重要穴位,如手心的劳宫穴与指尖的十宣穴,其经气都与心、脑等脏腑相连。临床上确实有报道证实位于手心的劳宫穴与生命的指证密切相关[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通过三阳经把头与足相连。足三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其中足厥阴肝经直上巅顶与督脉交汇。在奇经八脉中,冲脉上达头颅,下至手足,是沟通上下的重要渠道。“阳脉之海”督脉通过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贯穿到达足底。“阴脉之海”任脉则通过冲脉与之相连。因此,经脉的相互关联就为通过观察手与足的皮纹与相貌推断脏腑的功能状况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3.手足皮纹为先天所得,通与肾脏有关数据显示,皮纹作为人体的一个特定性状,受多基因的调控,它在胚胎期的13~19周形成,在胎儿时期3~4个月左右就产生了指纹。大约6个月时候就已经基本定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纹理可能会出现增粗等细小的改变,但指纹整体特性不会发生大的变异。因此,指纹具有遗传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特征,遗传学家称之为显露在体外的遗传因子。它与人体的体质强弱、机敏程度、运动能力及其某些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由于肾脏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并主骨生髓,所以父母肾精的充足关系到胎儿整体的健康状况。因此,观察手足指纹既可以观察肾精的充足与否,还对一些先天性与遗传性的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皮纹诊断在遗传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小儿肾气充足,脏腑娇嫩,脉络易于显露,而且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皮纹在宋代以后被逐步应用到儿科之中,创立了小儿指纹诊法。并提出“红紫辨寒热”“浮沉分表里”“淡滞定虚实”的具体诊断思路。小儿指纹诊法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皮纹诊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四肢皮纹络脉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皮纹络脉将皮纹学用于医学领域,研究遗传、疾病与皮纹间的关系称之为医用皮纹学,这是医学与皮纹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已有“指络”“鱼际络”“腠理”的术语,大多数学者认为这3个术语分别对应着指节间的褶线和纹路、鱼际纹、皮肤和肌肉的纹理与色泽。所以,古老的中医学对皮纹络脉的阐释就是医用皮纹学的前身。

陆国芳等[4]对202例(女性140例,男性62例)抑郁症患者的皮纹特征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斗形纹出现率增高、尺箕出现率降低、桡箕出现率增高;抑郁症患者双手atd角均值非常显著性增大且>50°的频数显著增高;大鱼际区真实花纹出现率显著性增加,与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大致相同,提示此类疾病可能与遗传相关。而且抑郁症患者的皱褶掌出现率增高,触摸患者手掌,感觉掌部肌群弹性较差,不丰满。

另有学者[5,6]设计了皮纹诺模图来诊断先天性愚型,只需要如下几个条件[7]:(1)指纹中弓>3个;(2)无名指和小指为桡箕(Lr)者;(3)指三叉a、b、d缺失者;(4)小指单一指褶者;(5)双手通贯手或悉尼手者;(6)高位t三叉者;(7)拇趾球区为胫侧帐弓或S形腓弓者。如果发现有以上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染色体的情况,用来明确诊断。由于皮纹检查简单、经济、无损伤等优点,现已被广泛用作染色体病的筛选检查。

MetinAtasu等[8]在20个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皮纹与癌症的关系,他们通过对201例癌症患者观察发现,和正常人对比,癌症患者十指的斗型纹数目增加,挠箕数目减少。2006年,爱尔兰的SakinehAbbasi等[9]也发现,乳腺癌患者、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皮纹与对照组有明显的不同。

临床皮纹诊法感悟

因为精、气、神三才是构成人生命的重要元素。所以易经八卦在观察手掌的时候,就将天地人三才和中医理论紧密联系:天纹(感情线)主气,人纹(智慧线)主神,地纹(生命线)主精。因此通过观察患者手掌就能探知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发现,大多数疾病在全身的皮纹区都会出现异常反应。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手掌、大鱼际青筋暴露;心律失常的患者大鱼际区出现红白相兼的异常斑点;冠心病的患者拇指根部青筋暴露,大鱼际出现含红色的异常斑点而且耳垂与印堂多有横纹与竖纹交错。高血压病患者的大鱼际一般隆起且掌色鲜红,印堂出现竖纹与泛红。低血压患者中指有白色异常点的出现,印堂发白、颜色偏暗。月经不调的患者有青筋穿过腕横纹,像大鱼际延伸,而且掌色鲜红的多属实证、热证,掌色青紫的多属虚证、寒证。

特色诊疗方法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丰富问诊思路,还能对疾病的转归提供客观依据。对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可预先根据一些特殊皮纹来判断患者可能出现的疾病,从而找到调理亚健康的切入点,体现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皮纹络脉诊法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诊法,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重新走进大家的视野,相信随着中医诊断客观化与规范化的推动之下,一些诸如皮纹络脉诊法在内的特色诊法与民间诊法也必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SchaumanB,AletM.DermatoglyphicsinMedicalDisorders.NewYork:SpringerVerley,1976

[2]高文柱.备急千金要方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

[3]王卫.劳宫穴探析.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4(1):8-9

[4]陆国芳,李树宁,高丽荣,等.抑郁症患者的皮纹特征.人类学学报,2012,31(2):202-206

[5]BramonE,WalsheM,McDonaldC,etal.DermatoglyphicsandSchizophrenia:ameta-analysisandinvestigationoftheimpactofobstetriccomplicationsupona-bridgecount.SchizophrResearch,2005,75(2-3):399-404

[6]翁国秀.指纹识别的研究概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5):108-110

[7]方惠泰,陈秀花.隐藏在指纹中的奥秘·天下之奇(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8]MetinAtasu,HasanTelatar.Canceranddermatoglyphics.TheLancet,1968,291(7547):861

[9]SakinehAbbasi,NahidEinollahi,NasrinDashti.Studyofdermatoglyphicpatternsofhandsinwomenbreastcancer.PakJMedSci,2006,22(1):18-22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宋明陈家旭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