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国画都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它们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历久弥新。中医养身,国画养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作出与之休戚相关的中医和国画等国粹,鼓舞着华夏儿女克服困难,战胜病魔,浴火重生,历久弥坚。
中医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国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有趣的是,相传伏羲画卦制龙形以通神明,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这些传说无从考证,但却能说明中医和国画都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中医思维方式是取类比象,把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用于解释人体脏腑功能的常与变,从具体的有形到抽象的无形,阐述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国画也分工笔和写意,从有形的花鸟人物到抽象的山川河流,逐层深入,达到“得意忘象”的最高境界。中医与国画共性是“抽象性”和“模糊性”,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中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对于很多名医和医疗故事都是通过国画得知的,如华佗、仲景、李时珍等。国画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古代没有摄影技术,很多中医器具的实物只有极少数能保存下来,如出土文物中的针、砭石等,绝大多数只能用图画保存下来,特别是医生为病家诊病的图画数不胜数。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国画里面的矿物色(石色)、植物质色(水色)有很大一部分原料来源于中药。由此可见,无论在思维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中医和国画关联甚多,密不可分。
中医和国画也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观画疗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记载,并且疗效不错。宋代的秦观官场失意,久而抑郁,偶得王维的《辋川图》,阅于枕上,使他如身临其境,不由得全身心陶冶于山水楼台的意境里,忘却烦恼。另外,清代太仓王时敏,观王谷的《秋山红树图》,日久的咳嗽竟然消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医和国画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加强对中医和国画等国粹文化的宣传,不仅能加强文化自信,更是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张长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