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

发布时间:2018-03-2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是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协调,另一方面是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益处。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也是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切实做好“两创”,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于心,外化中医健康养生实践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养生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发挥其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深刻理解“两创”内涵

准确理解、科学定位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的概念,对于推动建立具体化、实用化、产业化和科学化的实践体系有重要参考。

什么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当前,存在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等多个概念并存的现象,中医药学术界也没有很清晰权威的界定。能够明确的是,广义而言,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经典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现代文化为主导,将中医药学和其他学科文化融合为一体,相互交流、渗透所衍生的一种特殊的行业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药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中医药文化就是在这样宽泛的概念环境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健康,这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的美好愿望。养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培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增进健康的意思。《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养生的概念的定义为:“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养生”在中国古代又称之为“摄生”,所谓“摄”,包含了“保养”的方式,《道德经》中就有“善摄生者”的论述。有关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称之为“养生术”“养生之道”。

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文化学者孙光荣在《读懂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关于中医药学在中华文化复兴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地位、意义和作用》一文中指出,中医药学“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主流医药学,是当代中国特色医药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医药学者在认识自然、认识生命、防治疾病与卫生保健活动中原创、应用、传承、发展的医药学体系”。对于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将其界定为“以中医养生理论与历代养生家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神形合养,注重从心、食、性调养精、气、神的实用、有效、科学的养生、防病、延年的健康理念”。

考察学术界关于养生文化的研究,也都将养生文化融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框架中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为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养生;二为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理念为指导的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养生;三为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为理论指导的食疗药膳养生。

综上所述,可以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归纳为: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医药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为指导,有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理论、规律、方法、习俗和技术的总和。

如何理解“两创”

中医药学在实践层面强调养生“治未病”,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深深融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强调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养德养生,“仁者寿”“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养形、养气、养神的统一等等。

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是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协调,将其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益处。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达到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也即实现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真正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效果,并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从四个方面思考“两创”

当前,之所以强调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主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立足国家战略高度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通过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促进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正式实施,中医药发展有了国法保障。在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指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及时制定了发展规划,如:《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和《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

以上文件都提到了与中医药健康相关的文化、产业,对建立和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实践体系提供了指导。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工作,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民健康,服务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

融入国民健康事业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严峻的形势促使大家对中医养生模式开始异常重视起来。犹如《黄帝内经》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希望从养生、治未病的角度,提前防治,减少疾病发生率。与此相应的是,中医健康养生观念也逐渐回归国人生活方式。尤其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焦虑和亚健康成为多数年轻人的共同难题。“养生”不再是仅有老年人才关心的话题,更多人群对中医“养生”拥有期待。

中医健康养生观念的回归是大势所趋,顺应了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时代需求,有助于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有助于满足百姓日常保健、防病治病的需求,让百姓学习成为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用中医方法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医养生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通过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让老百姓从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到自觉形成中医养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为促进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5年12月,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也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学的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准绳。与此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也面临着复兴和繁荣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对中医药学而言,在理论层面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医药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深深融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切实做好“两创”,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于心,外化中医健康养生实践于行。“两创”需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特色健康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立和完善“两创”实践体系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既是一个研究课题,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种人文的实践。要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达到“立足传统、服务当下、引领时尚;立足行业、惠及民众、促进健康;立足国内、面向海外、主导全球”的目标,必须要建立“两创”的实践体系。

当前,理论和实践领域,都还缺乏成熟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实践体系,“两创”实践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全国各地在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实践体系过程中,能够注重发挥与体现“双创”的作用与价值,但也存在少部分地区照搬照抄的倾向,比较典型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地区都出现“中医药养生小镇”的规划建设,模式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再如,201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把中医药知识列入中小学地方必修课的省份,属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一个“两创”典型,此举引起热议。赞成方认为中医是国粹,能鼓励孩子们养成“顺应四时”的作息习惯、多做运动等是件好事。反对方认为中医晦涩难懂,成人都难以明白,小学生更加不懂,与之相比,急救、性教育才是更急需的课程。

可见,尽管“两创”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如何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实践体系,仍需进一步努力。(梁尚华章林李海英王键)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