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能低估。只有身心健康,人们才能乐观、坚强、平静地生活,才能正确地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作为医生要体谅和理解病人的处境,以负责的态度,热情的鼓励,运用中医技术予以治疗,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配合医生治疗,让患常见病者恢复健康,让患绝症者正确面对困难,增强抗病勇气,综合调治,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
中医治病重视心理调适,除针药治疗外,还非常重视“话疗”,故有“治病先治心”之谓也。
人患病以后其复杂的心理活动造成的心理压力常常影响疾病的恢复,甚至使疾病加重或病情恶化,实际案例不胜枚举,教训深刻,值得医者关注。特别是患了肿瘤的病人,大多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后,常常处于恐惧状态中,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人甚至以泪洗面,寝食难安,心神不宁,听信广告,四处求医,过度的反应往往使病情加重。
人的精神力量在战胜疾病和困难的时候,有着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放下思想包袱,配合医生治疗,常收良效。意志坚强,求生欲望强烈的人治疗效果往往更好。思虑重重,思想压力过大,觉得活下去意义也不大的人,常常用药对症、治疗措施正确也疗效不佳。
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家传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常年的探索积累,运用“舌缨线”观察、诊治心理疾病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结合中医四诊,充分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预测学知识,对就诊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帮助每一位患者打开“心结”。
此诊法填补了中医望舌诊断情志病的空白。我运用望诊手段帮助病人解开思想疙瘩,告知其得病原因,与哪些因素有关,近期有无情绪或精神创伤。
然后再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细细诊脉,谨慎地处方开药,并将服药注意事项不厌其烦地给予解释,直到让患者满意为止。这样往往出现药未吃、病愈半的效果。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很多同行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同一患者,有的医生用药后患者反馈效果平平,同样的方子,换个医生,却有奇效。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医生的接诊技巧以及给患者解释疾病的方式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的话也是一味良药。医生的服务态度甚至知名度和人格魅力都是治病所需的药物。做为一名中医工作者,亲近患者,用炙热的心去温暖病人的心,让患者与医生的心连在一起,遣方用药就能药证相合,取得满意的疗效。
中医的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身心同治”是中医治愈疾病的捷径。身病为标,心病为本,标本兼顾,医患相得,就能收到预期疗效。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身心同治”。(赵振兴述李源潘彦刚整理)
来源:中国中医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