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是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养老面对的诸多潜在问题接踵而来,总结其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人口老化速度加快、人口比例失调、劳动人口短缺造成人工成本的攀高、无可控的医养医疗成本高涨、医疗条件和设施等资源不均匀性、独生子女无法按传统的方式为父母“养老送终”、多数老人未具备足够养老所需的物质和精神准备、老人自主自理能力的逐步丧失、养老性别的差异需求、经济条件的差别、地区环境差异性、多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养老服务产业缺乏整体性的思考与布局等。
现今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每一对夫妇的家庭负担都很大。面对以上诸多无奈的现实,当下许多老人已经在慢慢觉醒,逐步从消极的养老过度到了积极的养生。已经或即将步入退休的养老族需要深刻正面认识、学会从容面对社会时代变迁的现实。传统养老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求,养老首先需要从观念上有实际性的突破,依赖养生去养老是最为可行、可靠的方式。传统的中医养生之道经过千年的总结与验证,能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最有效的养老方式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的积极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相应、形神相和,关注四时变化,讲究饮食协调。比如扁鹊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神能爽志以资气血。摄生者,气正则味顺,味顺则神气清,神气清则合真之灵全,灵全则五邪百病不能干也。”另外,明代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更是系统阐释了养生之道等。中医养生之道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极具中国传统特色,以下列举几点。
第一,重视修心养神。中医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中医养生之道认为“心安则神怡,神怡则气顺,气顺则血行,血行则形生”。就是说心态平和,自然身体健康。
第二,关注四时调摄。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认为起居生活要顺应四时变化。
第三,讲究饮食与五脏相和。中医认为应该饮食有节,饮食和四时相顺应,而且根据酸、苦、甘、辛、咸五味入五脏的理论,注重饮食与五脏相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第四,提倡运动养生。生命在运动,中医养生提倡适量运动,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在调养身心、强身健体方面有很大助益。
……
传统中医的养生之道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积极养老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早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政府发布一份《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一书,把养老定义为“一个为增强健康、参与和保障生活质量而创造机会的过程”。养老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度过晚年,而应该是一个积极养生,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为积极养老界定了六个方面的指标:经济、行为、个人、社会、健康服务和物质环境。并提倡各国政府在制定健康政策时结合以下4个方面作出相应考虑:一是防止和降低残疾、慢性病和过早死亡造成的压力;二是减少引起重大疾病的因素,增长保护终身健康的因素;三是发展一系列消费得起、方便使用、年龄适宜的高质量健康社会服务,以满足老人养老过程中的需求并保障其权利;四是给护工提供必要的培训教育。根据各国养老的成功经验,世卫组织提出“积极养老”的主张,其中无不强调以下关键因素:终身健康观念、生活质量保障、让老人继续发挥对家庭社会的价值、疾病因素的防止与控制、物质环境的打造。
世界卫生组织为全球老人和医护专业人士提供了“十大健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有不同的健康标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是:44岁以前的人被列为青年;45~59岁的人被列为中年;60~74岁的人为较老年(渐近老年);75~89岁的人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者。不同年龄的老人,应该根据各自的年龄和实际情况,通过重视重新学习,加强与家人、同伴和专业人士的合作,规划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养生,尽最大的努力,通过保持最长久的自立、自强、自理、自乐等精神面貌和能力去养生,以达到“尽享天年”的目的。
人类走过了漫长的生存、繁衍的历史,养生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有效保障。面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自然与生命的挑战,健康养老势在必行。传统中医的养生之道,将为实现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养老目标提供具有可持续性开发价值的养老服务方式。(陈玉屏)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