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湿 应该吃点什么祛湿

发布时间:2018-01-1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现在很多患者会问“大夫,我是不是体内有湿啊?我应该吃点什么祛湿的东西吗?”,这个问题不会因为患者患的是外科疾病而减少,反而在中医外科门诊见到的很多患者因为患处常见化脓渗出而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有湿”,需要多吃红豆薏仁。下肢溃疡的疾病确实有很多事因为湿热下注,湿热毒邪搏结而发病,但并不是出现渗出就是有湿,还需要与全身症状及疮周症状结合起来考虑。

先来说说“湿气”到底是个什么小妖精,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有湿”?外来的湿作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为长夏主气。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湿气主令。湿与脾土相应。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外湿的治病特点是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而与之相类似的,湿作为内生五邪之一,即体内水湿停滞。内湿是由于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虽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均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或为痰饮。内湿的临床表现以脾胃症状为主。湿留于内,可因体质、治疗等因素而有寒化、热化之分。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二者亦常互相影响。湿邪外袭每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脾失健运,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在中医外科疾病中,湿邪导致的疾病常表现为局部肿胀、水疱、糜烂、渗液、瘙痒,常伴纳差、胸闷腹胀、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濡或缓等全身症状。很多身体下部的疾病都与湿邪有关,比如湿热流注于下肢与二阴,可发臁疮、脱疽、下肢丹毒及囊痈等病;湿热下注于膀胱,则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如血淋、浊淋等;湿邪侵袭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可发生湿疮、水疱、脓疱疮、渗液等。

那么,明白了什么是“湿”,我们该怎样“祛湿”呢?很多人问“赤小豆、薏仁”有用吗?当然会有用,但那是针对脾虚湿盛的患者,至于湿邪流注下肢,已经出现化脓渗液的患者来说,“红豆薏仁粥”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我们应当根据患者局部病变的情况和全身症状,辨证用药,若是舌淡、苔白腻、脉滑或缓者,当然可以健脾利湿,温阳化饮,用补中益气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辨证施治。若是舌脉于局部症状不符,在局部应用中药泡洗、外用药膏等手段的同时,建议患者咨询专业的医师,明确诊断后再服用汤药。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