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补酒和药酒

发布时间:2018-01-0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宫中的补酒和药酒,大多是年代久远、功效卓著或有独特工艺以及用特种药曲制成,在民间深得声誉,经地方官员推荐或以贡品流入宫廷。

如乾降年间文敏进献的松苓酒;光绪年间地方官吏列为贡品的镇江朱恒顺酱园酿造的“百花酒”。至于世代相传,早已声名远播的名贵补酒和药酒,太医们自然耳熟能详,如著名的屠苏酒、竹叶青酒、桂酒、菊花酒、国公酒、莲花白酒等。

奇特的松苓酒

松苓酒是满族的传统饮料,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在山中寻觅一棵古松,伐其本根,将白酒装在陶制的酒瓮中,埋于其下,逾年后掘取出来。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古松的精液就吸到酒中。松苓酒酒色为琥珀,具有明目、清心的功效。

补酒,药酒

屠苏酒

乾隆四十三年太医拟出的屠苏酒方,与《小品方》《千金要方》上重在预防的同名酒相比,去了乌头与菝葜,加上吴茱萸和柏叶,治疗作用益显,也更安全,更适合老年人服用。

菝葜

乌头有大毒,菝葜祛风、消肿、利小便。而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动物实验探明,它有强心、抗胃溃疡、止呕、止泻以及失血休克后升压和保肝作用。柏叶可治吐血、血痢、痔疮。

菊花酒

汉高祖时,重阳节已时兴菊花酒,说能“令人长寿”。最早的菊花酒虽是单味药酒,可菊花的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菊花有扩张冠脉、加强心收缩力以及抑制流感病毒和抗菌作用,中医历来把它视为清利头目、保肝和胃的佳品。

菊花酒亦作“菊华酒”,

用菊花杂黍米酿制的酒。

竹叶青酒

竹叶青酒也称竹酒、竹叶酒,近代复方制成的竹叶青酒,所用药物十多种,功效更广泛,是名符其实的药酒。

竹叶青酒以汾酒为底酒,保留了竹叶的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精制陈酿而成,使该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

苏合香酒

宋代的苏合香酒在宫中深受欢迎。《梦溪笔谈》载,王太尉气羸多病,宋真宗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服,“文正饮之,大觉安健”。

《梦溪笔谈》

酒中苏合香丸是一个兴奋性急救回苏剂,有良好的芳香行气、散寒祛瘀、通关开窍作用,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特好。

“头脑酒”

元明时期,宫廷补酒除葡萄酒、蜜酒等以外,元《饮膳正要》所载乌鸡酒也颇有特色。还有明代的“头脑酒”,《湧幢小品》说:“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所谓“头脑酒”是将“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这是将土避寒的一种滋补酒。

莲花白酒

莲花白酒,以荷花为主配以黄芪、当归、何首乌、砂仁、牛膝、五加皮等二十余种名贵、地道的药材。莲花白酒在明代又称“荷花高酒”。 

五加皮

莲花白酒属于滋补酒,是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著名佳酿之一,酒性柔和,芳香宜人。清末民初徐珂编《清稗类钞》中记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

龟龄酒

龟龄酒为清帝御用的珍贵补酒,以中成药龟龄集为原料,方中多补肾助阳、健脾益胃之品。

清宫对滋补果酒的需求量很大,除皇亲国戚和大臣们饮用外,还用来招待宾客,如康熙朝的一种果酒方中用佛手二桶、水仙四桶等以及泉酒一百坛。

处方酒剂

太医处方偶尔也用对症的酒剂。慈禧太后晚年时有“眩晕、阳虚恶风、谷食消化不快、步履无力、耳鸣”等症,太医开了由菖蒲、鲜木瓜、桑寄生等组成的泡酒方。太医也曾经为光绪拟出“夜合枝酒”方,夜合枝及花均有长肉生肌、续筋接骨之功。

夜合花

同仁堂供奉清廷的强化筋骨的虎骨酒、治五痨七伤的参茸酒、治气血两亏、失眠诸症的如意长生酒,都是宫廷常备的补酒和药酒。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