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病的时候,经常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去药店选择成药来服用。但成药种类可就多了去了,药物说明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但对于中成药来说,同样一个名字的药物(例如藿香正气),却有不同类型的剂型(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等),这些剂型都有什么区别呢?
且随我一一去弄个明白。
有专家解释说,剂型是根据药物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剂型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的作用性质和速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
古代名医李东垣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元·王海藏《汤液本草·东垣用药心法》)
当然,上述所论,只是一般而言,并非绝对,如治急病的丸剂就有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而汤剂作用缓慢的也很不少。因此,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药物剂型是保证和提高药物疗效的关键。
论文《中药剂型改革探讨》中曾提出:由于病有缓急,证有表里,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因此,对剂型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同时,同一药物因剂型不同,给药方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药理作用;合理的剂型可以增加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如安宫牛黄丸是治疗温病重症的中成药,剂型为大蜜丸,对重症昏迷病人不能口服给药,影响疗效的发挥,研制成“清开灵”注射液和滴鼻剂,克服了不能口服给药的缺点,药效加强,成为速效制剂;又如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明确,但却对生殖系统有毒性,改制成雷公藤缓释片后,即提高了疗效,又降低了毒副作用。
总之,从防病治病的角度选择剂型,一般是欲发挥速效作用可将药物制成口服液剂、合剂、气雾剂、舌下片、保留灌肠剂和注射剂;欲使作用缓慢持久者,可将药物制成蜜丸、缓释片剂、长效制剂等;外用时,可制成乳剂、油膏、外用膜剂、橡胶膏剂、涂膜剂等;局部粘膜用药可选用拴剂、膜剂等。
所以,中医中药从来不是只有汤药的,而是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剂型来服用。
中药剂型不但有传统剂型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外,还包括了现代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等。
对于我们寻常人来说,一般在治疗内伤疾病的时候,有六种剂型应用最多,分别是汤剂、散剂、丸剂、片剂、膏剂和冲剂。
汤剂、散剂与丸剂前文已经说过,对于服用过汤药的人来说汤剂自不陌生,汤剂优点是吸收快,疗效快,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中医临床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散剂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一般来说,丸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剂型,因丸剂是提前做好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散剂有携带方便、节省药材的特点。汤剂则应用的最多,也是最全面的。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练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这样的剂型方便服用,尤其适用于味道特别怪难以服用的处方。
由于现代中药浓缩与提炼的技术日臻先进,冲剂的应用范围逐渐变大,以后会在剂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要说的膏剂则对于一些久病,或者说虚损类的疾病更加合适如秋梨膏等。
回到我们上文最先提到的藿香正气来,藿香正气散出自古代名医方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煎煮方法为——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这里的用的散剂,和李东垣所言散剂基本相同,治疗的是外感急症(呕吐、泄泻等)。而相对于其它剂型,藿香正气水的作用效果是最迅速的,也应该是疗效最好的,就因为这个药针对的是外感病,这是剂型不同的区别。
另外,有人对藿香正气水的味道实在难以接受,这个时候丸剂等就能发挥作用了,有时候我们没法选择最好的,但能选择最合适的,你说是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