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文化 特色鲜明

发布时间:2017-08-0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膏方之“膏”,含义颇丰。膏者,油脂粘稠也,是言其物;膏者,凝而不固也,是言其形;膏者,甘美滑腴也,是言其味;膏者,物之精细也,是言其质;膏者,滋润濡养也,是言其用;膏者,外可涂敷肌表以疗病,内可按法服用以纠偏,是言其效。其剂型名“膏”,可谓名实相符。古代著名膏方的命名,颇具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

唐代孙思邈所创“金水膏”,因肺于五行属金,肾于五行属水,肺肾同补为金水膏之大略功用。南宋洪文安所录“琼玉膏”,古以琼玉命名,喻其如琼浆玉液有“起沉疴、赛琼瑶”之效,其说传自壶隐之流的铁瓮城申先生,故又称“铁瓮先生琼玉膏”。明代张介宾创制“两仪膏”,方中取人参、熟地两味。“两仪”之名,源于《易经》,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或指天地、阴阳,或指男女、父母。引至方名,盖指阴阳、气血、脾肾并补之意。

龟苓膏

沿用至今的“龟苓膏”,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家服食的药膳,其以名贵中药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龟苓”又为“龟龄”之谐音,寓有延年益寿之意。该方不凉不燥,久服有利于旺血生肌、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效,因而倍受人们喜爱,并畅销中外。传统膏方,医文并茂,从脉案撰写、处方配伍,至熬制方法、服用宜忌,均十分讲究。著名膏方的文献资料均值得后学细品细玩。其膏方命名也极有中华传统人文特色“二阴”煎、“国老”膏、“玉灵”膏、“通声”膏、“宁志”膏、“长生神芝”膏、“六龙御天”膏、“七元归真”膏、“洞天长春”膏等,其命名多与生动传说、主要药物、具体功效或祝福期盼有关。

膏方趋热,多重原因

膏方,简言之,熬成稠膏也。中医学自古就有丸、散、膏、丹、汤五大剂型,内服膏方即是其中之一,其由汤药浓缩演化而来。大凡汤方有效者,均可熬制成膏。早在明清时期,江浙一带膏方即已盛行。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生理念的普及,近年来膏方更趋火爆。从历代文献留存的大量煎膏的组方、制作、服用来看,其不仅有补气血、调阴阳、益脏腑等扶正作用,尚有祛六淫、通血脉、化痰浊等祛邪作用,包涵着扶正祛邪、却病纠偏的双重意义。今日社会将膏方混称之为“补膏”,实系误解。

我国素有冬令用膏方调补的民族习惯,究其原因,大抵一是因为信奉天人相应,冬季天寒物藏,自然界阳气阴精收敛,应之于人,亦为补益身体的最佳时节;二是因为农耕文化养育的古代民众,每至冬季,天寒地冻,不便农作,自然成为休养生息的绝好时机;三是因为限于历史条件,古时唯有在寒冷冬季,膏方方能长时间存放。凡此种种,久而久之,渐成习俗。

当今社会,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而“膏方热”正是“养生热”的一大“主角”,形成这一状况的人文社会原因更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当下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势必会更加关注健康,珍视生命。不能温饱,岂谈养生。衣食无忧之人,生活富裕之士,注重养生,注重调补,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由此可见,“膏方热”的形成,也可视作一个社会、地域、群体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的反应。

原因之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精英群体、管理阶层中的主体部分,由于压力倍增而身心容易受损,“亚健康”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态在白领人群中表现更为突出。多少人为择业艰难、竞争激烈而忧心忡忡,多少人因工作压力大、生存代价高而抑郁焦虑,多少人因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调匀而身心疲惫。这些人企求通过服食膏方以却病纠偏,亦在情理之中。

原因之三,振兴国学,势必振兴膏方养生。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振兴得到高度重视。而中医中药、膏方养生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因而其备受关注,也是势在必然。当下文化之人、白领阶层也多自发学习中医知识,了解中医现状,关注中医发展,且服用膏方者的比例也在日趋增高,便是一个例证。

原因之四,现有医保,不能完全满足民众需求。眼下若有重病、大病之人,对患者本身乃至于整个家庭,会带来沉重的经济、生活负担的实例,确也屡见不鲜。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其覆盖面虽在不断扩大,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尚未彻底改观,以致不少民众不禁发出“求医不如求己”、“有病求治,不若无病养生”的呼声。

膏方现状,喜忧参半

江南膏方的渐趋火爆,至少也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笔者有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沪上膏方趋热之初即投身于此、见证于此,从病家、医家、商家的不同角度,得以亲身体悟当今林林总总的膏方现状。

普通百姓服用膏方,追求实在疗效,渴望价廉物美。其中不少人常年生活节俭,然至冬季,服用膏方,似乎必不可少。近年来,中药价格日涨,膏方成本上升,对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悉近来人参、冬虫夏草、阿胶等名贵药材的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涨,寻常百姓、工薪阶层更将望而生畏,医家也更需“手下留情”。子女出资孝顺老人,认为让长辈冬令膏方进补,是维护老人身体健康的首选方法。开具膏方过程中,子女要求尽量多用名贵药材,而老人为替子女减少开支而频频摆手的动人景象,也时有可见,较之于当今社会被人诸多讥议的“啃老族”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阿胶

据此而言,通过配送膏方以孝顺长辈确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服用膏方人群趋于年轻化的现象渐趋显著。早先膏方,多适用于慢性的、虚损性的、消耗性的疾病,以中老年居多。近年来,服用膏方的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偏大的白领人群服用膏方,已很常见。备考学生、在读学生,甚至体质过敏、身体偏弱的少年儿童服用膏方,也不鲜见。膏方便于长期存放,早晚一次,开水冲服,这种既简易又有效的保健方法,确也符合上述人群的生活节奏。生活富裕之人服用膏方,常有其特定的心理需求。或许他们以为越稀有、越名贵之药服食越多,就会越有助于健康、有利于长寿,因而要求膏方越贵越好。

诸如有房地产老板径直要求医家所处膏方让其能消费“一二个平方”;有酒家老板对应邀前去处方的医生明言:“膏方价钱不足五位数,我是从不服用的”;更有“门路达人”与医生耳语:“你所处膏方中若有稀少药物不能配齐,我有办法搞定。”可见,这些人对待膏方除有某种显富心理外,还表现为对科学养生、合理配方缺乏了解。临床中尚能见到体壮如牛之人,却口口声声言其“体虚”、“肾亏”,强烈要求膏方进补,令医家啼笑皆非。

事实上,此类人士无须药物调补,更需心理调摄。养生保健,调神为先。诚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知名《养生论》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也。”何况膏方所忌,有古训可鉴:“宜发散者”(如急性感染)、“宜攻下者”(如腹满便秘)、“宜通利者”(如湿阻纳呆)、“宜涌吐者”(如食积痰嗽),一般均不宜用膏方。

“膏方热”中,医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留意细品中医名家所处膏方,医文并茂,俨似作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证之虚实,法之补泻,药之动静,气之升降,均于脉案之中得以反映。与之相反,个别医生马虎了事,在事先印好的饮片单上勾勾画画,须臾之间,膏方草就,不仅了无膏方人文气息,就连基本的辨证、辨体调补也未必能做到,病人对此多有讥议。

江浙沪一带冬令膏方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在这一产业链上众多商家利害攸关,相关的国企、民企、私企均欲从中分得一杯羹。其中大部分企业资质合法,质量精良,服务周全,但也有一些不具资质、不讲质量、不管善后而只图谋利的商家混杂其中,使服用膏方者利益受损,甚至身心受创。更有不法商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短斤缺两,核价虚高,成为膏方商家中的害群之马。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对膏方市场进一步加强监管。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