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寒用姜?破症坚积聚血痕

发布时间:2017-04-1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01

民间单方

近读“夜光杯”《常备小姜》,受益颇丰,真是布帛菽粟,家常所需,贱不可废,又使我异想联翩,续貂几句。

淋雨受寒、消化不良呕吐吃姜汤,是民间单方,事实上中医近代的临床应用也侧重在这方面。让人醒目的是该文中提到生姜中含有类似阿司匹林效用的物质,可防止血液凝固,十分惭愧,我作为一名中医前所未知,想必有据。

02

受寒用姜?

随即又联想到与姜同为辛热的附子和肉桂两味重要的中药,明清迄今临床上局限于温阳散寒之用,就是说只适宜于体质阴寒和受冷的人,书上这样写,老师这样教,学生这样背,医生这样用,大家深信不疑。读数十年书、做几十年医生之后发现事实并不这样简单,道理并不这样顺当。读宋前医书发现,古人用附、桂并不桎梏于温阳散寒,凡遇到急症、重症几乎都用到它们。

我们令天尊为医圣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他治疗相类于令天的心绞痛、心梗、急性阑尾炎、类风关节病,都持附子为主药,难道这些病都是因为受了寒?难道医圣放弃火旺体质病人的救治,让他们坐失生机?显然这是有悖情理,讲不过去的。

03

破症坚积聚血痕

我历来不喜欢只翻现成的教科书和药物辞典,信古成癖,好读原著,渐渐发现宋前药物著作,如《本经》《别录》《集注》《新修本草》等在温阳散寒外,都认定附、桂有抗疲血作用,所谓“破症坚积聚血痕”,主“心痛、胁痛、温筋通脉”,说明在“温”之外,还有“通”的功能,从通的观念来剖析仲景用意就真相大白了,“通”来疏浚血络、排淤散结、铲除病根,寒体可用,火旺的也必须用,寒热不辨,除病为急,救命为先!这是宋前的医学宗旨有趣的是现代实验室的研究却有力地支持了宋前的观点,证明桂“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附能“增加缺血心肌供血供氧”,这等于给仲景治冠心的药理作了科学的注脚。

我料想不到生姜也有类阿司匹林的效用,与附、桂的通淤如出一辙,这就值得深思了:我们有没有可能酌古斟今、突破明清因循对中药来一个飞跃的再认识呢?

04

中医这块“蛋糕”

躬逢盛世,现今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了,以前食堂只有大锅菜,现在马路上中菜、西菜,苏、浙、川、鲁、粤、湘精致菜肴!直到西太后宫廷御品,一应俱全,听凭你对号入座。可怜我中医学传承仍在吃大锅饭、吃现成饭,学术上的不古不今,学风上的递相沮述,让瑰宝蒙尘,与我们今天辉煌的时代是格格不人的。

中医这块“蛋糕”当然也得做大,但必须有足量的牛奶、鸡蛋、糖,要贯通古今,要人才辈出,不能只加发酵粉,只看校舍和毕业生扩大了多少倍。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