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亦为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论著虽为治病方书,匮乏说理词藻,但其诸病皆养胃气思想在治疗中比比皆是,应用得当,广为流传,启迪后世[1]。张仲景还提出了“养慎”的观点,即内养正气,外慎风邪,这正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伤寒论》中虽无明文述及,然而在辨证论治中,处处都体现着养生为主的思想。《金匮要略》中将“上工治未病”列为全书之首,突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之意。笔者潜心研究张仲景养生及治未病的思想与方法,发现其发表了诸多卓有见地的观点,特总结如下。

脾胃虚弱易致病

1.脾胃虚弱,营卫不和,易引发太阳病《伤寒论》第12条有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条文中张仲景所述的“阳浮而阴弱”,乃以脉论病机,卫气抗邪于外而为阳浮,营阴虚弱而不能内守,点明了桂枝汤证营卫不和、卫强营弱的病理状态本质。由于机体腠理疏松,而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等营弱的太阳表虚证,究其根本在于脾胃不足,化生的气血营卫不足,肌腠不固。正如《金匮方歌括》中注释仲景桂枝汤证言:“桂枝汤立意非专在解表祛风,实在调中焦,畅化源,盛谷气,祛邪气之功能”[2]。

2.胃燥津伤易引起阳明病如在《伤寒论》第168条的“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病入阳明“大渴而烦”,舌有干燥之象,是由于病邪入里为阳明热证。阳明属于多气多血之器,其气属阳明燥金,生理上胃宜降则顺,然阳明病则肃降之令不行,邪热积聚,正邪斗争激烈,煎灼津液,造成胃燥津伤,故邪入阳明的热势较重,其主要治法是以清热泻火生津为主。正如第181条的“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阐明了燥热伤胃是形成阳明病的重要原因。

3.脾胃化源不足,血弱气尽,易引发少阳病《伤寒论》原文第97条论述少阳病的病机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由此可知,气血虚衰,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而腠理开、邪气入是少阳病发的关键。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虚则运化减弱,化生乏源,气血营卫皆不足,导致病邪入里。《伤寒论》265条所云:“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固在原文第96条小柴胡汤方中以人参、大枣、炙甘草之类甘温之品以顾护脾胃,达益气和中、扶正祛邪的目的。

4.脾胃虚弱易引发三阴病三阴受邪可由脾胃虚弱而转入。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第270条中称:“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用“能食而不呕”判断三阴未受邪,可见胃气不足便会邪入三阴,三阴受邪可由脾胃虚弱而始,亦可因脾胃虚弱而传变加重。《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亦有云:“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观其少阳证,小柴胡汤用人参,则防邪气之入三阴,或恐脾胃稍虚,邪乘而入,必用人参、甘草,固脾胃以充元气⋯⋯可见仲景公之立方,神化莫测”[3]。当然也存在病邪直中太阴者,多由脾阳虚弱,寒湿内盛,升运失司而引起的里虚寒证。防治传变实脾胃

1.脾胃气充,可扶正祛邪,使病不得继传《伤寒论》第184条有云:“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张仲景在治疗的过程中一直不失顾护胃气和扶助正气的原则,以提高机体防御疾病及驱邪外出的能力。脾胃为气血营卫化生之源,所以,防病治病必重脾胃,在药物进入人体后,须经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转输,方能到达病所以抗邪气,故胃气强盛则病不易复传。如《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灵枢·九针》亦有“阳明多血多气”及“刺阳明,出血气”的说法,同样印证刺足阳明经穴可强壮中焦之气,阳明经气充,助正祛邪,使病邪不得继传而病情向愈。

2.病邪相传,以肝病实脾,使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里是针对已病而言,要尽早治疗,防止病变。张仲景原文提到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原则,用“肝病实脾”做例子,而不言其他,寓意何在?笔者认为此引用绝非偶然,而在于强调他注重脾胃的认识,脾胃功能健旺方可防病发生,故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可见,张仲景引其“肝病实脾”做例子具有其独到的深刻含义。

遣方用药护脾胃

1.调养方剂突出调补脾胃善养生防病者,无病时要养未病之身,有病时要养既病之身。未病要养生防病。有病之时更要防止病邪传变和病后复发。笔者兹结合传统和现代两方面的知识,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认为,养生防病方剂当符合两个标准:①组成药物性味平和,对身体有益无害,具药食之美;②具有扶助正气、调理脏腑的功能,可长时间服用。以此为标准,笔者筛选出37首方剂符合养生防病范畴,其中,26首方剂有调补脾胃之功,见表1。2.饮食调理擅养脾胃《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有:“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可见,张仲景尤为注重饮食养生的原则,而在饮食调养中提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篇》)。张仲景其意指:春不食肝是由于春季肝所主,肝气本旺,脾气虚弱,若食肝,则又补益肝气,会导致脾气衰败,故不食肝,其余几脏亦是同理。由此得知,“四季不食脾”是指脾应一年四季,故一年四季脾都应该受到保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在论“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的原因时明确指出原因之一是“食伤”,即饮食所伤,主要由于过量饮食,有损于脾胃,以致痰湿内生,气血瘀阻,或营卫气血化源不足,疾病从而生焉。笔者研究张仲景常用的谷类、蔬菜类、果类、畜禽类、水产类、杂类食物发现,总共89种食物中有61种归于脾、胃经,具有补益脾胃的功效,其中包括粳米、小麦、大枣、饴糖、干姜、羊肉、鸡肉等,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温阳祛湿、开胃进食、长肌肉、缓急等功效为主,说明补脾胃能达到益气养血、温阳祛湿等作用,能提高人体正气抗邪能力,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预后调护重胃气

《金匮方歌括》中注释张仲景桂枝汤证言:“桂枝汤立意非专在解表祛风,实在调中焦,畅化源,盛谷气,祛邪气之功能”[2]。故张仲景在治疗时以姜、枣顾护脾胃,特别强调病中注意固护脾气,张仲景嘱咐患者“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即用“热稀粥”以养中气,抗邪外出。后世医家受仲景思想的指导,注重养护胃气,更有“胃为养生之本”的说法,如《圣济总录·伤寒门》小承气汤方后云:“若更衣者,勿服之”[4],下而不伐胃,中病即止。由此可见,张仲景顾护脾胃思想在防病、治病方面为后世防治疾病以及形成脾胃学说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仲景养慎防病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词。张仲景注重脾胃的思想在六经病辨治、治未病、遣方用药、饮食调养、预后调护等诸多方面均得以体现。张仲景虽未明确提出脾胃学说,但其治病养生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己彰显出张仲景对脾胃的高度重视,为后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亦为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在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下,养生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不断充实,中医脾胃学说己然蔚成大观。

参考文献

[1]孙相如,何清湖,陈小平.解析张仲景的藏象观特点及其文化思想背景.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614-1617

[2]陈修园.金匮方歌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9

[3]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9

[4]赵佶.圣济总录·伤寒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49

【作者】马天驰;王彩霞;崔家鹏;于漫;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