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湿热轻证自拟一代茶方

发布时间:2016-10-1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燥邪与湿热,本是一对矛盾,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吗?笔者观察,秋冬之际,中原地区此类患者并不鲜见。

事实上,古人对此类病机错杂、矛盾的疾病已有认识。清代俞根初《感证辑要》明确提出“肺燥脾湿”之论。秋燥湿热的形成与目前环境、饮食习惯关系较大。秋冬之际,北方地区多干燥少雨,且雾霾较重,这是燥邪产生的基础;目前人们饮食偏于油腻、辛辣,此易助湿生热,这是湿热产生的根源。燥邪侵袭,最先伤肺;湿热内生,易困脾胃。故患者一方面有干咳、口咽干燥、舌少津等肺燥津伤表现,另一方面又有口黏腻,胃纳差,便不爽,苔黄腻等中焦湿热证候。

此类患者治疗较为棘手,清燥润肺易助湿热,清热利湿更耗津液。《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甘露饮一方,开养阴润燥、清热利湿先河。此方以生熟地、天冬、麦冬、石斛伍黄芩、茵陈、枇杷叶、枳壳而成。笔者师其意,自拟一代茶方,对秋燥湿热轻证有一定疗效。

方药组成: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芦根15克,白茅根15克,竹叶6克,竹茹10克,百合10克,陈皮3克。用法:加梨一枚,去核切块同煮后代茶饮,或放冰糖少许矫味(糖尿病患者不用)。

方义分析:桑叶、枇杷叶润肺清热;芦根、白茅根清热生津,兼可利湿;百合、梨药食兼用,可养阴润肺、清热生津;竹叶清热利湿;竹茹化痰清热和胃;陈皮理气和胃化湿。

本方重在治肺。肺为华盖,主于秋令,燥邪最易伤肺。肺为水之上源,水湿之化、湿热之生与脾胃、肺均有密切关系,先贤亦有“湿热治肺,千古不易”之说。本方药味轻清,味淡力薄,临床观察对秋燥湿热轻证有一定作用,重症患者仍需面诊医生,以免贻误病情。(杨彦伟)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