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养生观及养生流派 通络治久病
发布时间:2016-09-1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小 中 大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络病理论在指导“通络治久病”“通络治新病”取得显著进展的基础上,以“通络治未病”理论指导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采撷医家、道家、佛家、儒家不同领域传统养生精华,挖掘提炼养生流派的代表性观点,提出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为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并促进健康养生服务产业的发展。
1中华传统养生观及养生流派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其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学术流派。
医家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为宗旨的养生保健活动,故《吕氏春秋》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强调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此基础上重视经络通畅、气血条达、脏腑协调,其中疏通经络、流畅气血尤为重要。《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本脏》亦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可见经脉是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络脉作为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网络结构。《灵枢·卫气失常》曰:“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指出气血输布通过网状分布的络脉系统渗灌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医家十分重视经脉气血的冲和通畅,如“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医林改错》),分别从生理、疾病状态下阐释络通、气血通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亦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三国志·华佗传》),动则不衰的养生观。
道家养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崇尚“形神合一”“返璞归真”“清净无为”,注重精、气、神的修炼,指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故《庄子》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论述,“精”则是“气之精者也”(《管子》),“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老子》),指出精的充盛不衰积累成神是健康却病延年的关键。气生万物,精气为灵,神为之使,道家认为精、气、神是养生三宝,为“修养摄生之道”(《臞仙神隐》)。同时倡导少私寡欲,诚如“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强调静心安神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导引、吐纳、辟谷、胎息等养生方法。
儒家养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致中和”的儒家思想指出“中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正如《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提倡以“中和”为准则的养生理念,在饮食、起居、情志、劳逸、动静等方面均强调适度相宜,从而达到机体自身、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偏不倚、恒常不易的“中和”状态,实现“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的目的。中医学所强调的“阴平阳秘”也正是儒家中和思想的集中体现。此外,儒家认为,仁义为立身之本,倡导修身养心,仁寿相宜,如《论语》提出“仁者寿”,仁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春秋繁露》),“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荀子》),将处正居中、形神以和、内心清净、心态平和、以义养心、胸怀宽广作为长寿的要旨。
佛家养生提倡通过“顿悟”而达到“明心见性”,使人的精神超脱于尘世之外,求得生命机体的长寿康宁。“戒”“定”“慧”作为佛教三学,由戒入定,由定生慧,三学中以“禅定”为核心,以“戒”为根基,以“慧”为目的,所谓“禅定心诚,以戒为基”,通过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戒欲约束,从而专心修禅,禅定以后思维清楚,产生明智。禅定则是通过参禅打坐,止息冥想,入静止观,内省静虑,从而制心一处,寂灭一切烦恼求得超脱,故《维摩经》云:“禅悦以为食”,指出由禅定所带来的喜悦能提供滋养人体的食粮,使人身心健康。
道家、儒家、佛家三大养生流派理论各异,各有所长,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入渗透于中医养生理论中,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因此,吸收、融合、汇通四家养生的精髓,提出了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
2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通络养生八字经,即“通络”,疏通经络、流畅气血;“养精”,补肾填精、燮理阴阳;“动形”,体欲常劳、劳勿过极;“静神”,静养元神、节用识神,围绕久病、新病、未病不同机体状态进行调护,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的“治未病”思想。
2.1通络
络病包括“久病入络”和“新病入络”,前者是指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后者则常见于外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感冒等。由于络脉细窄、网状分布、气血行缓、面性弥散的时空特点,决定其发病时常呈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因此,维持络脉通畅是调阴阳、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御精神的关键。既往确立“络以通为用”的治则,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络”涵盖了通络治久病、通络治新病、通络治未病三个层次。
2.1.1通络治久病“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多种慢性疾病可呈现出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病变的发展演变过程,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对多种慢性疾病开展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干预策略研究。围绕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出“络气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病机新观点,确立“搜剔疏通”组方用药规律[1];围绕心律失常提出“络虚不荣”病机观点,借鉴叶天士“络虚通补”用药经验,提出“温清补通”用药规律及“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实现由“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2];围绕心力衰竭提出“气阳虚乏、脉络瘀阻、络息成积”病机观点,制定“气、血、水同治分消”治则[3];此外,对恶性肿瘤提出“正气虚乏、脾肾两虚、络息成积”中医病机,确立“健脾补肾、散结通络”治法[4];在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提出从“脾”论治新策略[5],为上述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及用药选择,同时结合现代实验技术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了“治久病”通络代表性药物的确切疗效,有效地提高了临床防治水平。
2.1.2通络治新病络病之新旧、久暂是相对而言,较之上述慢性疾病,以流行性感冒、感冒为代表的外感温热病则属于络病新病范畴。既往运用络病理论空间概念探讨外感温病及瘟疫病机传变规律,指出瘟邪疫毒遵循“外(体表阳络)-中(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空间传变规律,提出“积极干预”对策———“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并确立“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治法[6]。相关“治新病”通络代表性药物在我国甲型H1N1流感、乙型流感、禽流感等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出通络治疗在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2.1.3通络治未病通络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三个层次,其中对于健康、亚健康人群的“未病先防”尤为重要。《金匮要略》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通过顺应自然,调摄身心,提高御病抗邪的能力,则可防止疾病发生,其调养总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原则。“饮食有节”,一方面需要保持饮食物摄入适量,“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为五脏之葆”(《吕氏春秋》);另一方面需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以饮食的四气五味调整人体的气血津精、寒热虚实,成为健康养生饮食的指导原则。同时多食健康食品,亦可根据体质、环境、工作强度、生理状态等选择适合个体的健康饮食。“起居有常”,强调顺应自然阴阳四时消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将起卧作息与每日晨昏相结合,使其更符合生命节律。
“既病防变”“病瘥防复”则强调疾病状态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抑发展及防止再次复发的重要性。以心血管疾病为例,结合开展的国家研究显示,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以及过度疲劳引起的身心疲惫等均可使体内代谢物谱发生改变,导致引发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血糖的代谢前体物质异常,此时若防病于未然,通过调节生活方式、放松压力、合理饮食等可改善自身代谢状态,通过“超前干预、辨证施调”的干预策略,从源头减少疾病的发生。但若出现了高血压、高脂血、高血糖等导致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则需重视对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抑制动脉硬化的发展,稳定易损斑块,防止变生他病,尤其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7]。对于已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的患者则需减少诱使其复发的因素,降低再发生的几率。
2.2养精
道家提出,“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医家认为,精为身之本,精化气,气化神,精为生命的起源,气则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体现,精盈才能气充神旺,三者中养精尤为重要,正如张介宾所云:“故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杂病源流犀烛》亦云:“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此养生者以精、气、神为主,而尤以精为宝也”。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指出父母媾和之精形成新的生命,此精为生命的起源,禀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与水谷精微和五脏六腑之精构成的“后天之精”同归于肾,肾藏精,为“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中藏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则进一步指出肾精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精生于先天、养于后天而藏于五脏,五脏之中肾为根本,故养先天,重在保养肾精。若肾精不足则可见腰膝酸软、脱发早白、早衰行迟、头晕健忘、耳聋耳鸣、夜尿频多、不孕等疾病表现,诚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谓:“精竭则身惫,……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通过节欲保精、护养真气,而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也可通过运动保健、食疗、药物调养等方法以保养阴精,使其充盈内守。日常调护中可配以补肾填精之品,子能填精,选用五味子、枸杞子等种子类药物填补肾精;黑色入肾,可选用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适量配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骨髓、阿胶等,均可起到蓄精固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辅以佛家禅定蓄精,总以维持肾藏精而不泻,达到“静藏不至于枯寂,动泄不至于耗散”(《医碥》)的目的。
2.3动形
孙思邈《保生铭》载:“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动之以形,和于术数,通过多种运动方式锻炼形体,可使气血疏畅、脏腑和调、筋骨舒展,但总以“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为原则。
运动有益健康,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通过运动保持气血流通,形神兼备,则可强身却病,正如清代高濂《遵生八笺》所言:“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动形养生作为中华传统养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道家导引吐纳,“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源于导引术的易筋经,源于佛家的八段锦、少林拳、心意拳,医家华佗编创的五禽戏,源于武术的太极拳、太极剑,均是以宣畅气血、展舒筋骸,达到形、神、精、气、血的协调统一为目的。除采取传统的动形活动外,坚持散步是最简便可行的运动方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春三月……广步于庭”的记载,通过适度运动、劳勿过极达到健身、养生、益寿的目的。避免过度劳累,如《庄子》云:“形劳而不休则弊”。当下“过劳死”已引起大众的关注。“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举痛论》);“劳倦过甚,耗其精血”(《杂病源流犀烛》),可见过劳耗伤气血精神。同时气少力衰,气血生化乏源亦可导致络脉失养而受损,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故《备急千金要方》云:“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因此,倡导在发挥动形对机体有益调节作用的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相昭,形神兼顾,对于形神劳伤者可适当给予食材药物补益气血精神。
2.4静神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痹论》),静神可以聚精,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使真气内守,五脏安平,身心康健,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静神方面,提出“静养元神,调节内脏”“节用识神,调节情志”的观点。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主宰生命运动的生物节律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内脏功能运动;识神任物应答,由心所主,《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藏神,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指出心主之神明可感知并应答外界刺激,包括了感觉、运动、语言、情感等,并将七情分属五脏所主。元神与识神的关系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谓:“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也”;“元神在脑,识神在心。脑中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因此,道家注重养元神,倡导内视意守即“返光内照”的入静方法,正是从心理到生理,从精神到形体,从局部到全身的调养过程。若元神失养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识神过用则可导致情志为病。因此,静神中强调恬淡虚无、怡情畅志的重要性,道家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和医家倡导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素问·上古天真论》),均是强调保持凝神敛思、不贪不妒、心清神悦的重要性。
当下社会境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紧张焦虑状态,进而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同时失眠者日益增多,针对压力紧张亚健康人群,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则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础。《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提出“弹琴瑟,调心神”,以琴瑟陶冶性情,如以音律配五行,调摄情绪,或禅定、打坐、瑜伽等活动均可达到怡情畅志、修养静神的目的。
动形与静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为神所依,神为形之主,以静神来养形,则可使精神安藏于内,形体安居于外,从而达到形与神俱、形神共养、尽终天年的目的。
3通络养生八字经指导健康养生服务
3.1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四要
以通络养生八字经为指导,提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四要”———辨络、辨精、辨形、辨神。“辨络”———通过辨面部、鱼际、耳后、指甲、舌下等部位的络色、络形,结合甲襞、眼底微循环等现代诊察技术查络诊病,总结常见络伤类型有络脉瘀阻(反复疼痛、固定不移、络脉青张)、络脉绌急(猝然疼痛、遇冷加重、复如常人)、寒凝络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痰湿阻络(身体肥胖、头重目眩、脂浊增高)。“辨精”———肾精不足者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脱发早白;精亏骨疏者见骨质疏松、腰背酸疼、行走不利;肾气亏虚者则见性功减退、下肢发凉、夜尿频多。“辨形”———不仅辨外形之丰腴瘦削,亦需结合内镜、B超、CT、核磁、人体成分分析仪等诊察设备辨脏腑、筋、骨内形。“辨神”———总结常见伤神类型包括气滞抑郁(精神抑郁、紧张焦虑、烦躁易怒)、过劳伤气(神疲懒言、体倦乏力、效率低下)、神疲健忘(精神萎靡、记忆减退、健忘迟钝)、神衰失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纷纭)等。通过辨络、辨精、辨形、辨神,对健康、亚健康人群进行机体状态辨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养生保健活动。
3.2通络养生八字经指导健康养生活动以通络养生八字经为指导,围绕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建成了涵盖健康管理中心、健康商城、健康养生酒店、康养旅游养生服务体系,通络养生馆开展古制针法、火灸温阳、经络按摩、药物拔罐、通络足浴、导平理疗、五行药浴等项目疏通络脉;养精养生馆开展精品药膳益精、佛家禅定蓄精等项目培补精元;动形养生馆开展太极拳、五禽戏、过度疲劳恢复、内修元气养形,以及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借鉴传统养生功法,结合吐纳、导引、行气编制的中华通络操等项目锻炼形体;静神馆养生馆开展五行音乐、禅定打坐、心理调适、天然氧吧等项目静心安神。同时面向健康人群查体,以失眠、疲劳为重点,构建亚健康调理中心,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络病诊疗方法指导慢性病调护。以通络养生八字经为纲,以身体部位、年龄、性别、疾病症状、区域特色、吃穿住行、产品特征为目,形成“四纲六目”二十四品规健康养生产品。
围绕通络既往结合通络治久病、新病研发了包括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创新药物。近年结合通络治未病研发了分别具有降血压、助眠、养颜、通窍等功效的系列通络保健枕,从天然本草中提取制成的植物固体饮料,以及系列健康油类、压片糖果、通络药膳、药酒等。
4结语
汲取医家、道家、佛家、儒家养生理念提出的“通络-养精-动形-静神”,既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适应现代生活条件下提出的养生新观点,对健康人群的健康养生、亚健康状态调整以及慢病防治调护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通络养生八字经为指导提出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四要”可有效指导健康、亚健康状态的判别和调护,同时开展的健康养生活动及研发的系列健康产品,均体现了中医药在健康养生方面的特色优势,并促进了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71-74.
[2]魏聪,贾振华,吴以岭,等.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1):76-78.
[3]张军芳,魏聪,王宏涛,等.从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机[J].中医杂志,2014,55(13):1086-1089.[4]魏聪,袁国强,吴以岭.改善证候:肿瘤治疗新策略[J].中医杂志,2014,55(7):555-557.
[5]吴以岭.消渴病从脾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2002,43(6):410-412.
[6]贾振华,吴以岭.络病理论指导外感温病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0,3(1):26-28.
[7]魏聪,常丽萍,贾振华.脉络学说指导通络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2):1513-151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