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位于北京昌平区平王府大街北京新宇医院国医堂,十余平方米的诊室已候着多位市民。“两个月前听说这里来了一位中医蜂针师,起初只想试试,现在已经定期治疗了。”平谷区的王大姐排在最前面。
上午9点,65岁的中医蜂针师陈世锴一手拿着装有蜜蜂的盒子,一手提着工具,他原是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大山里普通蜂农,凭着对外治疗法的喜爱,自学中医药,考取了针灸师资格证,现今与徒弟来到北京。
养蜂人转行专攻中医药
陈世锴的中医蜂针疗法和中医药知识源自一次偶然的“蜂蜇事件”。1974年,陈世锴来到黄石江北农场养蜂,当地一位老婆婆被蜜蜂蜇中,连续3天全身多处红肿、视力模糊。但患有慢性关节炎的她被蜜蜂蜇后,关节疼痛居然有了好转。
小小蜂针可治病,如果再加上中医药的治疗,将催生更加神奇的效果。陈世锴随即跟当地名医学习,他查阅古籍,了解蜂疗的历史。古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蜂蜜治疗疾病的记载。中医蜂疗正是依据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用蜂针进行蜇刺,同时注入皮内适量的具有药理作用的蜂毒,继发局部潮红充血兼具温灸效应。
2007年,陈世锴考取了针灸师证书。他运用中医蜂疗对中风偏瘫、类风湿等疾病,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2012年,他成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药外治专委会委员,黄石市中草药研究与保护协会委员等。
看得见的蜂针疗效
一手镊子夹住蜜蜂,一手麻利地找穴位涂擦酒精,陈世锴将蜂针轻扎入皮肤又拔出,短短几秒,娴熟的动作足以看出他几十年来的功力。“蜂针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蜂毒虽不能包医百病,但对风寒邪毒之类的疾病往往能够收到好效果。”陈世锴说。
做完治疗的王大姐说,“做蜂疗已经8次了,每次做完腰椎和腿部都很轻松,原来弓着腰,你看现在都可以正常走动了。”王大姐说只要坚持配合治疗,相信不久后疾病会治愈。
陈世锴给患者做蜂疗并不单纯是针刺,而是将原生态蜂蜜、王浆、蜂胶等结合,提高身体免疫力。他还重视中医情志调治,耐心讲解情志失调对五脏造成的损伤,结合节气给患者提示生活起居要点,开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带徒采药播撒爱心
蜂针作为自然疗法,对于有急性传染病、蜂蛰过敏体质、出血倾向疾病恶液质、空腹身体虚弱的人群都不宜进行。陈世锴每次都要对体质敏感者进行蜂疗前试针,并求徒弟注意操作卫生,一定持有针灸师资格证。
陈世锴的徒弟从江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跟着老师学习蜂针治疗。他说,自己经常陪陈老师到黄石老家的山上采挖中草药,山路崎岖,老师却全然不觉得累,老师说,中草药结合蜂针治风湿病效果更明显,而且成本低,能让很多生活困难的患者少负担费用。
陈世锴常说,“只要把患者的病治好了,我心里就非常痛快。”
浙江省磐安县是“浙八味”的主产地,中药材产业历史悠久,被称为“江南药镇”。近日,浙江省磐安县药学会召开理事(扩大)会议,共同商讨助推“江南药镇”建设事宜。
目前,“江南药镇”建设处于实施阶段,磐安县药学会通过明确产业定位、打造优势项目,做好三项工作,助推“磐安江南药镇”建设。首先关注药材工作。打响磐安地道药材品牌,大力推介磐安药材名气;通过科研、生产等手段提“质”放“量”,带动整个磐安药材质量提升;增加药的品种,由产地市场向集散市场转换,并在传统品种的保值基础上推动新品种的发展。其次营造研究药、重视药学的学习氛围,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推进“信用磐安建设”;重视学术追求,把传统的医术药学优势提升到现代创新,特别做好药膳的挖掘、开发和推广,形成“磐安学派”。最后积极发挥集体作用,促进互相交流合作。加强部门协调,包括培训、交流、认证服务等。
同时,在推进“浙八味”市场功能转型升级,发挥中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培育中医药特色产业链等方面,决定推出五项新措。一是推动药的标准制定。深入推进“磐五味”联盟标准的应用范围,推动“浙八味”联盟标准的制订实施,提高中药材产业竞争力。二是推动药的品牌创建。做好“磐五味”著名商标及名牌的培育,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动药的质量提升。大力推出“磐安制造”品牌建设,重视对“药食同源”的融合发展,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种植、研发、销售、流通等环节,促进中药材从“药”的服务对象向“食”的服务对象延伸。四是推动药的交易规范。通过加大对药品的质量监管,规范交易平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五是推动药学会的运作。从学会的职能、改革及外围环境营造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