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的养生精华

发布时间:2015-04-0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09年6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届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这30位国医大师均为中医界的权威专家,有着数十年的从医经验,连汝安教授搜集了他们的专著、医案、演讲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囊括了他们最有效、最实用的养生精华,汇编成这套朴实无华的全新健康理念。 

  

  对于中医养生,王玉川教授可谓大家,由他主持编写的《中医养生学》作为高等医药院校的试用教材,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王老既是自身养生理念的实践者,同时又是受益者。他虽已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中医前线,这与他自己的日常养生是分不开的。

  王老以《黄帝内经》为立足点,对自己的养生理论进行了一番概括,具体包括六点,下面我们一一解读:

  1、作息要规律

  《黄帝内经》告诫人们,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作息起居不规律,任意而为,“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导致早衰,甚至折损寿命。因此,我们的日常起居要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比如,清晨阳气从阴开始生发,到了日中则阳气达到最盛,黄昏时阳气又渐虚而阴气渐长,到深夜的时候阴气达到最盛。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到夜晚阳气衰微时则要安卧休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精神要保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一个人精神愉快,则脏腑功能正常,气血通畅,正气旺盛,邪气难以侵入人体。如七情过激,精神上长期受到不良的刺激,或长期忧郁不乐,都足以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以致早衰减寿。

  3、体质要锻炼

  《内经》认为,正常的体力劳动和锻炼,能增强体质,防御疾病,所以它提出既要“和于术数”,进行气功、导引等锻炼,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进行一般的体育锻炼。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应注意锻炼,所谓“去菀陈莝,微动四极”(《素问·汤液醪醴论》),就是既要治疗,又要活动四肢。然而,这种锻炼必须“形劳而不倦”,适可而止,做到劳逸结合,因为过劳或过逸都会伤形耗气,损害健康,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

  4、饮食要调节

  《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不要“以酒为浆”,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尤其对食物的偏嗜喜爱,更容易引起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导致各种病变的发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五脏生成》)因此,在饮食上必须“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灵枢·师传》)。此外,还要调节品种,做到不偏不嗜,不辛不热,不燥不腻,粗细结合。

  5、病邪要防避

  《内经》对于防避病邪的论述,有“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之分。所谓“未病先防”,就是除了经常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正气之外,还要防止邪气的侵犯。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注意防避,“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二是利用药物、针灸的作用,如常灸足三里,能促进胃肠消化,有利于身体健康。所谓“已病防变”,是根据疾病传变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早期治疗。“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当病邪还很轻浅的时候,就要及时治疗,这样既易祛邪又不伤正。如果等到病邪深入内脏,形成正虚邪实的局面后再治疗,则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6、四时气候、地理环境要适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春温夏热,是阳气旺盛之时,人体阳气趋于外而虚于内,所以要“春夏养阳”,不使宣泄太过;秋凉冬寒,是阴气旺盛之时,人体的阴气外盛而内虚,因此要“秋冬养阴”,保护好阴精,不使耗散太过。同时,还要根据各个地区气候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采取适当的保养方法。例如,西北地高多寒燥,穿宜厚衣而食宜温养滋润;东南地低多湿热,穿宜薄衣而食宜辛凉芳化,这样才能保持正气充沛,身体健康。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