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北胡二金针 薪火传承

发布时间:2013-10-2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金针何以为贵

  针灸疗法是我国的国粹,发源大概要追溯3000年以前。早在中草药使用之前,针灸疗法就已初具雏形。当时许多疾病都使用针灸的方法,只不过是用石针或骨针。后来随着冶炼术的发展,才逐渐有了金属针。现在针灸医师所使用的大都是不锈钢针,好处是不生锈、弹性好、结实耐用,因为针身光亮,也有“银针”之美称。但真正用银材制作的针则鲜见,而用贵金属——金制成的针具还真有。这主要因为金性不随天时四季冷热而变化,与人的体温适应性好,进针时疼痛轻微,刺入体内不变质,无不良反应,起针时不滞涩难拔,针孔不会发炎,患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历史上,以“金针行道”的医家南北地域皆有,奇人轶事不少。最著名者莫过于清末民初的金针大师黄石屏。黄氏先后在上海、扬州、南通一带行医,挂牌:“江右金针黄石屏”。以金针治疗内外科疑难杂症,无不应手而愈。据史书记载,黄氏用的金针纯用金制,软细而长,听起来颇为神奇:最长的竟达一尺三寸,最短的也有4寸,治疗时需凭借少林传承之武功,“非用阴劲不能入穴”。黄氏当年还曾被请到京城为袁世凯医治长期不愈的偏头痛,得其匾额“一指回春”,也算是为“江南金针”书写了一段传奇史。

  南王北胡二金针

  北京城也有以金针治病而声名显赫者。上世纪30~40年代,北平有两位以金针治病的针灸大师并称于世,这就是“南王北胡”,“南王”叫王乐亭(1895.10.18~1984.2.25),“北胡”叫胡荫培(1913.3.19~1987.3.16)。只因王乐亭当时家住南城宣武门外达智桥附近,属北平城的南边,而胡荫培家祖业位于东四十二条22号(现74号院),位置偏北,所以才有了“南王北胡”的由来。

  与黄石屏的纯金针具不同,“南王北胡”的针用九成黄金一成黄铜的合金煅制而成,用现在的话说属独有专利。但在针的形制上,南王善以“六寸金针”治疗瘰疬病,所用针具较粗且长。而北胡用的针具则较纤细,称为“毫发金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还要从他们居住的地方说起。“南王”王乐亭所住之地位于北平城南,当时居住多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由于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都很差,许多人营养不良,身体衰弱,又没有传染病的知识,所以患瘰疬(淋巴结核)的人很多。王乐亭使用的6寸金针较粗,对淋巴结核有特殊疗效,因此“用六寸金针治疗淋巴结核”成为王乐亭毕生行医治病的代表作。而“北胡”胡荫培所住之地在城北,那时的北城居民富裕者居多,胡氏又属大宅门医馆挂牌行医,所接待的多为达官显贵及他们的家眷之人。这些人辇行鼎食,养尊处优,很少患传染病或外科病,多是内科或妇科病。而且他(她)们也很娇气怕疼,因此胡荫培就用比较纤细的金针为他们治病。这样看来,是因人用针,因病用针造成了南王北胡不同的用针风格。

  说起二人的行医经历,王乐亭幼时在京东某农村拜塾师乔书阁老师学习。乔之祖父为清代当地的典狱官,曾得一南方“犯人”的祖传秘法,即用六寸银针透刺双侧曲池至臂臑穴治疗淋巴结核。然此秘法在乔氏家族传了三代却未曾有人用过。时值乔氏在京某首饰楼工作的亲友返里省亲,患颈淋巴结核已数年之久,屡治未效,曾向乔氏吐诉其病患之苦。乔氏遂嘱其亲友立即返京打制六寸银针一对,并把祖传的针灸秘法悉心口授给对医学一无所知的王乐亭,并由他用六寸银针为患者治病,扎过几次之后,竟奏奇效。患者为答谢乔氏师徒,就将一对银针送给他们。王乐亭就这样以“六寸银针治淋巴结核”的秘方,在京东乡里四方试用,治愈不少患者。王氏来京后又拜京城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继续钻研针灸医术。后来将“银针”改为“金针”,则是受京城另一位针灸医师孙祥麟的影响。王乐亭读古医书时便已知道“以金造针更佳”,但他始终没有见到金针在临床中使用。而孙氏使用的针具全部为金制。受孙医师的启发,王乐亭也到金店打制了一套金针,1929年开业行医后便使用金针,为四方民众医治疾苦。6寸金针较粗,对淋巴结核有特殊疗效,王乐亭常用它们为患者治病。时人称之为“金针王乐亭”。

  如果说“南王”当初迈入医门属偶然得道,那么“北胡”却是缘于家传。胡荫培的祖父胡子卿和父亲胡鉴衡两代都是杏林之人。胡鉴衡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为同门弟子,早年拜在施的舅父李可亭门下学医。中医世家的背景使胡荫培年幼即跟从父亲学习针灸医术,后又在施今墨先生门下深造,成为施先生的三大弟子之一。胡氏擅长内,妇,儿科杂症,治疗时多使用自制的“毫发金针”,此针长及寸半,用24K纯金加钢制成,柔软而有韧性。胡氏治病也有绝招,金针治疗瘿症即是一绝。瘿症就是现代医学的“甲状腺肿大”,金针治疗有消肿散结的奇效。他的女婿钮韵铎回忆他曾经为一位妇女治疗甲状腺肿大,只见他将细如毫发的金针轻轻刺入患者的肿大腺体,行“雀啄”手法,捣刺十数次,遂即拔出,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治疗。患者并不感到疼痛,只是觉得局部胀胀的。此法隔日施治一次,针治5次后,肿胀的腺体便开始缩小,不到20次,患者颈部的肿胀就完全消失了。 一针见效的治疗案例,在胡氏行医生涯中也不少见。如治疗梅核气(一种咽部作堵的病症):他在患者的手掌心扎上一针,边行针,边吩咐患者憋上一口气,再配合做吞咽的动作,十几分钟后,患者会感觉咽喉中堵着的气,逐渐消散了,取针后神清气爽,立刻见效。

  那时,不仅是北平城里人,就是华北、西北乃至南方诸省的不少患者,都知道京城有王胡两位针灸高手,慕名求医者甚众。

  王胡金针薪火传承

  王、胡两位大师原籍都是河北,且私交甚笃,解放前二人就时常一起品茶聊天,切磋针术。新中国成立后,王乐亭被聘到了北京市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这叫成了公家人。他不仅每天应诊,还带徒弟,传道授业,在中医院他先后带了4个徒弟,其中一个关门弟子叫钮韵铎,钮韵铎勤奋好学,颇有悟性,深得王乐亭喜爱。而胡荫培解放后也成了公家人,到了积水潭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胡荫培有3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叫胡益萍,与钮韵铎年纪相仿。因于两位大师的亲密关系,王乐亭当了回月下老人,让自己最年轻的弟子钮韵铎做了胡家的“上门女婿”,由此,“南王北胡”的精湛医术就被钮韵铎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了,这不能不说又是一段传奇。

  钮韵铎是北京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也有50余年的历史了。当初跟王乐亭学习时,他就将恩师的学术思想和精湛技法记录下来,反复琢磨,用心体会。还帮助王乐亭整理学术经验。可以说是完整地继承了王乐亭的衣钵。他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小儿脑瘫、中风偏瘫、脑外伤后遗症,特别是治疗外伤性截瘫成绩突出。

  钮韵铎退休后,还在为金针的传承大事忙碌。在他和其他弟子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1月,从事金针研究、开发和推广的学术团体“北京市东城金针研究学会”成立了。以后又建立了“国医之家”门诊部,在这里聚集了金针的后人和一批立志传承金针学术思想和技艺的针灸人。其中钮韵铎的儿子钮雪松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从自己的外高祖清代郎中胡子卿老先生算起,70后的钮雪松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他不仅自幼目睹外祖父胡荫培为人针灸把脉,长大后又师承于自己的父亲钮韵铎教授,对“王胡金针”的精到之处领会尤深,称得起是一位地道的“京城中医世家大夫”。对于“传承”二字,这位“青中医”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传承并不是学会几手针灸‘绝活儿’那么简单,既要全身心地去感悟传统医学的脉息,又要充分意识到医术也需随时代的演变而‘与时俱进’。后人对于祖辈医道的传承,核心还是医德吧。” 

  “小钮大夫”似乎更像自己的外祖父胡荫培,他擅长用针药结合的医术治疗妇科病。钮雪松的另一强项是治疗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病症,由于病人太多,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治疗小组,由一群三十岁上下的中医后生组成。7:30,钮大夫准时出现在诊室里,常常是晚上9点左右归家。饭后小憩,便又要上网解答患者的疑问。

  在金针传承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对两位金针大师学术经验的总结。1984年第一部金针专著《金针王乐亭》出版问世。10年后,《金针再传》出版。2010年1月,组织编写了《毫发金针胡荫培》和《金针大师王乐亭》两部学术专著。(王凡)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