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饮有节

发布时间:2012-03-0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要做到“食饮有节”,除了上一期说到的饮食结构合理,主餐按时定量,饮水及时充足,《内经》还非常强调“因时制宜”。《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的关系,大致包括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几个方面。

    【因时选食性】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应常吃一些凉性食物,如清暑、生津之瓜果,而冬天气候寒冷,应多食温热性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因时调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按照《内经》五行五味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不宜苦,秋月辛省但加酸”的养生要诀。

    【因时择食类】

    春为万物生发的季节,饮食要以协助阳气升发为原则,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如气温较高,又需防止阳气上升太过,郁而化热,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凉的果品。

    夏季暑热多雨,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西瓜等,但切忌过食生冷。根据夏季高温湿盛的特点,饮食又要重视健脾、消暑、化湿,多吃苡米、绿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类食物,少吃甜、油腻助湿之品。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湿,又能起到“养肺气”的作用。

    秋季气候凉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清肺降气、润燥止渴之品为宜,可选用芝麻、核桃、梨、枣、菊花、银耳等,具有滋润性的食物。少食辛辣发散之品,民间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

    冬季是一年中阳气最虚、阴气最盛的季节,饮食要以补阳为主,应吃性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糯米、桂圆肉、山药、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主任医师 袁长津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