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饮有节

发布时间:2012-03-0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黄帝内经》中不仅强调“起居有常”,在饮食方面还强调“食饮有节”,指吃饭、喝茶、饮水都要有规律、有节制,所谓“节”的含义有二:一是节律,二是节制。我国自古对饮食文化就颇有讲究,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意思是说,饭食不嫌其精,鱼肉要切得细。饭菜馊了,鱼肉腐烂了,食品变了颜色,或有了异味,或烹饪不当、没有煮熟、不合时宜的,都不要吃。按照现在所提倡的科学饮食,就要做到“饮食结构合理、主餐按时定量、饮水及时充足”。

    ●结构合理  饮食结构合理就是要在保证人体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天然新鲜的食物,以五谷杂粮为基础,多食蔬菜与水果,适当配食鱼肉禽蛋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古人就提出了人类饮食搭配的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所列出的这一食谱,是非常科学的,既包含了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食物结构又主次分明、素荤搭配,且以素为主,并根据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气味等特点进行合理搭配的要求,以达到满足人体需求,有益健康的目的。

    ●按时定量  一日三餐,按时定量,遵守“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特别是老人,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差,饮食更宜清淡可口,并适当减少每餐食量,增加进餐次数,如实行“一日五餐制”。 中医一直强调节制饮食,食勿过饱,饭蔬为主,节制肉食,孙思邈提倡:“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饱则伤脾,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故食宜清淡,食当精嚼,每食不用重肉,易生百病,常须节制,应以饭蔬为主。”

    现代实验研究也认为,目前人类真正能延长寿命的办法,只有合理的节制饮食较为可靠。科学家们曾先后对猴子、老鼠、果蝇做过对比试验,结果证实:那些控制饮食的动物,相比之下,体型更为匀称,行动更为灵活,毛发更有光泽,而寿命亦显著延长。

    ●及时补水  科学饮水主要是饮用干净、新鲜经过煮沸的自来水,包括清洁的山泉水和井水。除了感到干渴时一定要喝水外,每天还需定时喝五六次水,每次约250毫升,尤其在清晨起床后的一次饮水量还要适当增大一些,以补足整个夜间机体组织的水分消耗。一般来说,夜间临睡前喝一定的水或清淡饮料,可以稀释血液,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夜尿频的老人来说,最好每天下午5时左右就开始尽量少喝水或不喝水,以保证晚间睡眠质量。

    ●喝粥饮茶  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我国的长寿老人中,许多都有长期喝粥的习惯。粥不仅易消化,还可起到控制食量和补充水分的作用,中医还认为粥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特别适合早晨和老人及病后康复时服食,但是因为米粥消化吸收快,患糖尿病的人不宜多食。如果在粥中加入一些中药制成“药粥”,对于养生、防病及病后康复,还大有益处。

    而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绿茶可清心醒脑、清热、利尿、解毒、抗癌,红茶可降脂通心脉。饮茶不仅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还可增添情趣,提高效率,如社交时以茶会友,用脑时以茶提神,休闲时以茶宁心,烦闷时以茶解郁等。我国佛教协会的前会长,著名佛学大师、诗人赵朴初,自幼体弱多病,但却活到93岁,平生不喝酒,不抽烟,唯一的爱好是喜欢饮茶,自称“茶篓子”,晚年更是“茶香朝夕药香俱”,赵朴初一生写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最有名的是:“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是以喝茶道出清心悟禅的佛家哲理。

    主任医师  袁长津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