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在理论上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里面所涉及的养生理论,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顺应自然的生死观念,和谐中庸的人本精神,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等,都无不在中医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始终。从本期开始,湖南省名中医、原湖南中医管理局局长袁长津教授将为我们分期讲讲这部巨著里的养生之道,敬请关注。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以说,这段话是中医有关养生保健的总体原则及其理念的概括。而首先要讲的就是“顺应自然”。
这里所谓的“自然”,意思是“自然而然”,即自然形成的过程、规律及状态。老子《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都说明:人和万物皆同源共生,生命现象是地球上物质元素(形)与天空中的阳光气候(气)相互作用(感应),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与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所揭示的观点是基本想通的(生命是由组成地球的某些化学元素在阳光、水分等条件下产生的,是物质自然界衍变的结果)。即生命是天(气)地(形)相互作用(相感),自然演变的结果。《素问·保命全形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人体生命的“生化极变”,就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是不可改变的。
人的自然寿命究竟有多长?从人体自身来说,决定个人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按照《内经》的说法,人的自然生命应该为100岁左右,称之为“天年”,中国文人雅称为“期颐”,意思是通过自身的保养所期望达到的寿命。(近代生物学家巴风说,人类的寿命与某些哺乳动物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即相当于其生长期的2-7倍,人的生长期是20-25年,故人的最高寿命应为100-175岁。)对个体来说,决定人体生命自然过程的盛衰变化、寿命长短及繁衍续断的,主要是自身“肾气”的盛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行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葵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当然,对于少数先天禀赋即肾气特别好,而又善于养生的人来说,衰老得会更慢些,寿命会更长一些,即可以达到《内经》所谓“年已老而有子”、“春秋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境界。那“肾气”究竟来源于何处?
人还未出生之前,“肾气”主要来源于先天父母的精血,故被称为“先天之本”,而人出生以后,其“肾气”又有赖于五脏所化生的气血精微不断充养,在诸脏腑中,脾胃尤为重要,被称之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而所谓“顺应”,则含有两重意思:被动“顺从”和积极“应对”。一方面,人体生命的自然过程是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的,只能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即所谓“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个体的健康或衰病、长寿或夭折,不仅只取决于先天的因素,还与后天环境气候的变化及自我心身调养的水平有关,需要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趋安避害,改善生活行为,养护身体,调整心态,以后天的调养来弥补先天的亏耗,“有效应对”环境、气候的变化和疾病的发生,防止生命的早衰和夭折,甚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故三国的曹操有千古名句:“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
那究竟如何有效应对而又不违背自然规律,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呢?我们将在下期为大家详细解读。
袁长津
作者简介:袁长津,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湖南中医管理局原局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医药导报》主编。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