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是一种在南宁市常见的“阳台植物”,在传说中,芦荟有相当多的“养生功效”,比如烧伤时用芦荟叶汁来涂抹伤口,或者作为美容祛斑的天然植物等。不过,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外用,殊不知芦荟也可以做菜养生。68岁的南宁市民庄文卿就种植了10多盆美国芦荟(以下简称芦荟),并且坚持吃了9年,效果还真不错。
养生“秘方”
养生早餐 一般人不告诉他
9月10日,记者来到了南宁剧场宿舍区。一进宿舍区大门,记者就看到了几盆醒目的芦荟。这些芦荟都挺显眼的,最主要在于体积大,连盆带根也有1米多高,叶片宽厚。它们的主人就是庄文卿。据介绍,可以用于食用的芦荟种类仅限几种,其中就有这种美国芦荟。这些芦荟,每天被庄文卿当做“养生早餐”。
庄文卿介绍,这种芦荟的每片叶子20多厘米长,每天他和老伴就摘一片叶子拌酱油吃,这一吃就坚持了9年。他的老人斑减少了,便秘没了,就连年轻时折磨他多年的臀部硬皮也都因吃芦荟没了踪影。由于他对芦荟需求量大,而且芦荟生长慢,他只好将大部分芦荟种植在楼下的空地上。庄文卿在空地处压低声音告诉记者,“我一般都不跟别人介绍芦荟的好,就怕不懂芦荟的人偷摘了。”
去皮凉拌菜 叶子那是老的好
吃芦荟,挑选很重要。就跟挑菜一样,每天上午,庄文卿就下楼摘一片芦荟叶子回家。人们挑选蔬菜总喜欢新鲜嫩叶,但芦荟就必须专挑老叶子。这样的芦荟叶子不仅口感脆滑、营养丰富,还利于芦荟的生长。由于有些人不认识这一点,偷摘芦荟时总折断了新鲜的嫩叶,所以庄文卿不大愿意别人了解芦荟的好。庄文卿边说边示范摘芦荟叶子,“芦荟叶子是从下往上长,一般而言,最下边的叶子比较老,而相同位置的芦荟就需要看哪片叶子弯曲的弧度最大。”
为了让芦荟多产,种植了10多年芦荟的庄文卿总结了自己经验,就是将每当芦荟新长叶子,根部就会高出土面几厘米,这时再用土加高掩埋至根部,芦荟就会越长越高,因此他家的芦荟根部就占据了整棵芦荟的高度的三分之二。
若想有较好的养生功效,烹饪也是有讲究的。挑选完芦荟叶,庄文卿的老伴就开始加工做菜了,先拿瓜刨削去芦荟皮,然后放入锅中加热。因为芦荟皮味道苦涩,而芦荟肉却是无味。为了增加口感,他们会将芦荟切片后放锅中炒一会,再放入少许盐和酱油即可。记者尝了几口,口感果然脆滑,但是由于芦荟叶肉那种胶质的粘稠感,却总让人不能很快适应。
芦荟制茶 最好是在重阳时
看到记者吃得勉为其难,庄文卿便又拿出他自制的芦荟茶,“新鲜芦荟叶皮苦涩,但是晒干后就少了苦味。”芦荟茶色淡黄,口感微甜。“晒干芦荟叶子也有技巧,否则即使曝晒时间长,也很难完全成茶干。”庄文卿介绍,晒叶子时需要先将叶肉割破几道刀口,一旦叶汁被晒干就继续再割破,最后将晒干的叶片切成片放入密封罐存放。他一般将芦荟干茶用热水冲泡一晚上,第二天就可以饮用了。“晒芦荟也讲究时机,每年中秋之后适合晒,并且最好是在重阳节时。” 庄文卿说。
养生功效
吃芦荟 老人斑没了 臀部硬皮没了
按照这个习惯,庄文卿一吃就是9年,之所以能养成习惯,他认为是自己亲身体验到了芦荟的好处。
吃芦荟通便
庄文卿回忆,其实家里最早接触美国芦荟是在1997年,他的父亲从老家当地的农科院拿回一颗芦荟幼苗后就一直栽种在老家里。2003年,搬迁南宁定居后,困扰庄文卿多年的便秘病情加重,他听人介绍芦荟肉可以通便,就将老家的芦荟都拿到南宁种植。刚开始,庄文卿只将芦荟洗净袪皮后空腹吃没经过加工的芦荟肉。一片叶子分三次吃,连续吃了10天,他的便秘就改善了。从此他便将芦荟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便秘就没再复发。不过,庄文卿提醒,如果想靠吃芦荟来通便,需要空腹吃未加工的,同时也不能多吃,否则会引发腹泻。
吃芦荟美容
芦荟另一个被人熟知的好处是美容。庄文卿的老伴只吃了2年多,手上的老人斑就变淡了,邻居都以为她去做了美容。而庄文卿则是治好了他的臀部硬皮。庄文卿年轻时是单位的通讯员,每天需要骑着单车到处走,他的臀部因此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随着年纪增大,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的臀部皮变成了皱巴巴的黑色“老树皮”,而且起了毛刺,裤子摩擦都会犯疼,更别谈坐下了。在老家医疗条件不理想,这病一直反复发作着。2005年,吃了2年芦荟后,“老树皮”居然慢慢消失了。这一改变更坚定了他对芦荟的热爱。
实话实说
芦荟非药 只能保健
庄文卿说,芦荟在其他一些外用或者口腔炎症上效果也不错。前几个月,他的老伴被蜜蜂蛰肿了手掌,便割开芦荟肉敷在患处,没想到第二天就消肿了。如果患了口腔溃疡,庄文卿就摘一小片鲜芦荟叶,在口中嚼碎,用舌头将芦荟汁液顶到有炎症或者溃疡的部位,效果也不错。庄文卿特别在一本书标记了自己的体验心得,不过,他一直反复强调,他只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能保证其他人采用这些方法也同样见效。而芦荟在传说中的另一个降血压、血糖的效果就没有在他身上起效,患低血压、高血糖的庄文卿仍得服用药用控制病情。
对此,庄文卿一直认为,自己只是将芦荟作为一种健康的食物而非药物,能收获芦荟带来的不少好处,也算坚持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治疗疾病,还是交给药物吧。”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