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 ,人参6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备注】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大建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别名】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甘草6克,人参9克,半夏10克,生姜15克,蜀椒6克,饴糖24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治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3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大建中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黄耆(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续断、石斛(去根)、人参 、川芎、 当归(去芦,酒浸)、白芍药 、小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叹咀。
【功能主治】主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促,咳嗽痰多,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酸痛,多卧少气。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大建中汤--《金匮》卷上
【别名】三物大建中汤
【处方】蜀椒2合(去汗),干姜4两,人参2两。
【功能主治】补心脾,祛寒气。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或蛔虫为患,脘腹寒痛,呕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腹中虫物乘之而动。阴黄。厥逆,脉伏。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挟蛔虫者。
【用法用量】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注意】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忌用。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2.《千金方衍义》:虚寒积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千金》效《金匮》用之,其方中人参辅椒、姜温散之法,人皆得之。至于胶饴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引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3.《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4.《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