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标识,往往是一个民族、一项事业的标志和力量源泉。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就“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
问:如何理解“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这个概念?
答:要理解“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首先要理解“精神标识”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前夕赴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基于此,我们可以厘清“精神标识”的概念。精神标识还有一个说法叫文化标识,是具有某种特殊内涵和意义的一种标识性文字或图像,起到识别和标示的作用。也就是说,一看到这个文字或图像马上就知道这种文化的特质,就知道这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不同点。一个精神标识至少具备四性:即精确性、独特性、共识性、简约性。黄帝陵是物化、有形的标识,而“改革开放”是抽象、理念化的标识。精神标识可以是物化有形的,也可以是抽象、理念的,但必须符合上面所提到的“四性”。对于“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这个概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去凝练。一部分是理念层面的,中医药文化最根本的精神理念就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理念,简称“中医核心价值”;另一部分是有形的,也就是能够代表中医药文化精神理念的图案。
问:您觉得“中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
答:对中医的价值理念,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粗略归纳一下有以下说法: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以人为本,以平为期,阴阳平和,调和致中,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扶正祛邪,形神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知常达变,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等。怎样从中凝练出中医药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中医药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设立了“中医医德规范研究”项目,该项目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承担,作为分会的主任委员,我担任项目负责人,历时3年时间,带领研究团队,收集60余万字的古今中外医德文献资料,对中医医德的内涵、范畴、演变历史、代表性言论与人物事迹进行系统整理,提出医德规范的草案,提交分会专家讨论,时任分会副主委的钱超尘、孙光荣、温长路等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三易其稿,最后提出了“中医医德八纲”——“仁、和、谦、廉、精、诚、慎、严”。在结题会上,“中医医德八纲”得到了一致认可。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中医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应当综合体现中医药学的生命观、身体观、天人观、疾病观、诊疗观、养生观,应当成为中医学、中医人、中医医院、中医药高校、中医药企业等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所以既要有历史文献依据,又必须简明精练。
在前期“中医医德八纲”的研究基础上,经进一步的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反复筛选,并征询有关专家意见,我们决定凝练出“仁和精诚”四个字作为中医药价值理念中的核心。这四个字也被写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我们曾在全国范围内的三甲中医医院做过一个调研,115家医院中有111家院训里面采用了“仁和精诚”的相关内容,占比97%。其中四个字都用的占到20%,用到三个字的占24%,用到两个字的占36%,用到一个字的占17%,可见中医医院对这四个字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问:您可以解释一下“仁和精诚”四个字的内涵吗?
答:“仁、和、精、诚”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难以被替代。具体来讲,这四个层面就是医者(仁)、医道(和)、医术(精)和医德(诚)。“仁”是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是中医药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所在;“精”是掌握中医药技术的根本要求;“诚”是对中医药从业者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其中“仁”和“诚”往往容易混淆,其实结合孙思邈对“大医精诚”的论述,不难看出“仁”偏重于内在的“大慈恻隐之心”,“诚”偏重于外在的医者行为规范。
中医之“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术之仁——“医乃仁术”,二是医者之仁——“医者仁心”,这二者应该成为中医人内心的信仰。
“和”是中医药的核心和灵魂。我认为,中医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医的思维方式都可以用一个“和”字概括,中医学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若用一个字概括便是“和”,两个字就是“中和”,四个字就是“刚柔中和”。从《尚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到《周易·彖传》中的“保合太和”,从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到老子提出“冲气以为和”与孔子的“和而不同”,“和”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在中医药学中得到最好的应用和发展。“和”的价值观念表现在中医药学所有层面,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和”,在社会观上是“人我相和”,在身体观上是“形神相和”,在治疗观上是“阴阳相和”。
“精”和“诚”是孙思邈提出的作为一个“大医”必备的两方面价值要求,其中“精”是医术要求,“诚”是医德要求。医乃“至精至微之事”,怎样达到医术精微?我认为不仅要体现在学医行医的行为上,还应表现在研医悟医的思维上。学医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行医要“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研医要“惟精惟一,精思妙悟”。医德“诚”是医心“仁”的外在表现。如果说“仁”偏于恻隐、慈悲的医者之心,那么“诚”就是偏于一心赴救的医疗行为。“诚”是对一个业医者从内心到行为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必须“心地诚谨,心怀至诚”,对待患者的行为必须“真诚恳切,守信戒欺”,自我行为必须“诚信求真,慎独自律”。
所以我认为“仁和精诚”四个字可以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如果细化一下,那就是“医者仁心,医道中和,医术精微,医德至诚”,也可以概括为“大医精诚,仁术中和”八个字。
问:您认为有形的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是什么呢?
答:我认为有形的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一是人物标识。在岐伯、神农、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著名中医药人物中,谁最能代表中医?我认为是岐伯,因为岐伯是《黄帝内经》中的主角,是最早的著名医家,中医也叫岐黄之术。所以我建议选择岐伯作为中医人物的精神标识。二是器物标识。与中医药相关的器物有针具、灸具、串铃、招幌、葫芦、脉枕、铜人、古籍,还有药堂、医馆等,在这些器物中我认为排第一位的是葫芦。葫芦最早写作“匏”“瓠”“壶”,自从《后汉书》《神仙传》记载“壶翁”从门前悬挂的药葫芦里摸出药丸医治患者以后,人们就称中医是“悬壶济世”,葫芦成了中医的标志。国医大师裘沛然有一本书叫《壶天散墨》,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壶天湖”。此外,针具也是中医的器物标识。三是图像标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OGO,这也是最重要的形象标识,是需要我们集多方面力量设计出来的。这个标识应该体现“仁和精诚”的精神理念,应该反映中医的形象元素,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中医。我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华民族最完美、最精准、最形象的精神标识。但中医标识又不能照搬太极图,要把太极图、葫芦、针具这几个要素相结合,设计出一个标识。还要简约、美观、抽象,太具象就不好了。要请美术设计专家、美学艺术家、中医药文化专家一起,反复讨论,反复打磨,设计几个图案,广泛征求中医专家和群众意见,最后评选出共识度最高的中医精神标识。
问:您觉得这个图像标识可以用在哪里?
答: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凡是展现中国文化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图像标识,因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通过中医药这个标识,可以彰显中国文化的大美,可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国内国际传播。
问: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是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医药从业人员来说,通过精神标识的凝练,可以深入理解“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既筑牢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基础,又铸造中医药生生不息的灵魂,大大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是有利于传播,把中医的思维和价值理念用简短的语句和形象美观的图像表达出来,更便于传播。对国内传播来说,能够使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更认同中医药;对国际传播来说,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更多更广泛地使用中医药,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第三是有利于健康中国建设,凝练中医药精神标识,最重要的是推广落实,要把“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中医药人的精神信仰和自觉行为,这对于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对于培养中医药高端人才、推动中医药的科研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问:目前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的难点在哪里?
答:难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标识”凝练成有限的几个字,并形成共识,这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个方面就是“图像标识”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传统文化特色,还要具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这是有难度的。近几年,我一直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其中第一子课题研究“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也就是中医精神标识的理念标识,第三子课题研究“中医文化的品牌符号”,也就是中医精神标识的图像标识。我们采访了行业内外的多学科专家,走访了一些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中药企业,大家提了不少好的意见,我们正在进一步凝练,希望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徐婧)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