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9-02-1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30年,弹指一挥间。虽然报纸创刊时的大多数人已经调离,但保留在脑海里的一些工作中的难忘瞬间,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n

一次有意义的采访

\n

  1991年11月16日,我和报社同事卢艳琴一早赶到石景山医院,参加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与石景山医院联合举办的“京西疑难病症会诊中心”成立大会。在会上,卢艳琴认真听,仔细记;门诊时,她穿梭在大夫、患者、工作人员之间,询问他们的印象、感受与体会。如在焦树德诊室门前等候的患者荆泽云,接受贺普仁针灸后的患者薛水旺,举办这次会议的工作人员等等。一个有担当、负责任、耐心细致的记者形象伫立在我的面前。从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做一个这样的记者。

\n

  回报社后,卢艳琴写了“农工民主党为京郊请来名医”消息,发在头版头条。未发表前,她让我修改并署上我的名字,我很感动。卢艳琴是当时报社惟一的新闻专业研究生,学历高,有经验,写的文章自然不在话下。她尊重人、讲道义、谦逊有礼的举动令人景仰。从此,我也将该方法发扬光大,凡是与我同去采访的同事,大都给他们署名。

\n

一趟成效卓著的出差

\n

  1989年10月底,时任报社总编室主任的肖建中派我去安徽出差。这是我来报社工作的第一次出差。

\n

  我到合肥后,与安徽省中医局的徐经凤一道,先后走访了安徽中医学院附院、针灸医院、安徽省中药材公司、黄山市中医院、新安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并参加了全国首届青年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回京后,陆续发表了会议消息、评论、通讯和医院介绍。

\n

  通讯报道的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尚天裕。认识他就是在全国首届青年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上。

\n

  回京之后,我又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发表通讯。文章中,“颠沛流离志不移”介绍了尚天裕立志从医和勤奋求学的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叙述了他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创新小夹板疗法的过程,为骨折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满目青山夕照明”反映了他年迈之年为培养大批中西医人才所作贡献以及赞誉。

\n

一个特殊的记者节

\n

  2000年的记者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记者节,报社迎来了一批贵宾。

\n

  那天,位于北沙滩的报社院内,彩幅高悬,花香四溢,人们喜气洋洋。政协委员的到来,为节日增添了喜悦之情。8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齐续春的带领下,与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等领导一起来到报社,与大家共度记者节。

\n

  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傅世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教授李连达,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龙致贤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他们一致肯定了报社成立11年来取得的成绩,特别对报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做法表示赞赏,对今后的发展提出的建议与希望。

\n

  齐续春在讲话中提出,报社要关注三个人群:一是中老年人群,刊登一些权威性知识,指导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二是教育人群,要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加大宣传力度,在趣味性、群众性、保存性等方面做得好一些,提高发行量。三是中药药农人群,及时刊登一些中药材的走向、价格、行情,指导生产和销售,药农的订报积极性就会提高。

\n

  佘靖要求,要按照中央宣传工作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希望报社在总结今年工作和制定明年计划时,进一步深化报社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报纸办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喉舌作用。

\n

  随后,由我和胡京京执笔,报纸刊登出“政协委员和我们一起过节”、“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两篇消息。

\n

  为落实政协委员和局领导的建议,同年11月初,报社邀请在京中医药单位负责人座谈。大家踊跃建言献策,办好明年的报纸要做到:中医中药结合、并重,加大对中药经济的报道力度;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既抓住前沿性、科学性问题,如中医的以毒攻毒学说、专科专病问题、急症问题,又抓住老人与儿童这两方面的科普报道,刊登一些通俗易懂的医疗常识,指导人们自我保健。同时,加强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报道,报道一些人们关心的假药、医疗事故、药品回扣等问题,加大深度报道。

\n

  (作者周颖系中国中医药报社原记者部主任)

\n

(A)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