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点半,一束橘光打到红色帘幕上,随即帘幕拉开,一身中式服装的于鸿站在台上,台下响起听客们的掌声。
\n“杏林故事多,听我跟您说……”定场诗一出,台下渐渐安静下来。于鸿整了整领口,“啪!”枣红色的惊堂木一响,正书开始。
\n“杏林说书第一人”
\n年近6旬的于鸿有很多身份,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会员等等。但是,于鸿更喜欢别人叫他“杏林说书第一人”。他讲了30多年的评书,也跟着出身中医世家的岳父学了30多年中医。
\n学医时,岳父常给于鸿讲一些中医药历史文化故事,虽然零散,却让他感觉精彩万分。10年前,看到社会上一些“中医黑”的言论,于鸿坐不住了,开始尝试将中医药故事写进评书,并为这些作品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杏林评书。
\n“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将中医药变成了评书的IP。”于鸿说。
\n有一年,于鸿在重庆演出,一位著名相声演员担任主持。彩排时,这名相声演员看到节目单上“杏林评书”几个字的时候,喃喃念到:“吉林评书……”
\n于鸿礼貌地打断了他,并向他解释了“杏林”的含义和杏林评书的主要内容。这位演员听后感慨说:“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评书应该让更多人听到。”
\n这件事也让于鸿认识到,中医药文化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广为人知。由此,他更加坚定了说好杏林评书的决心。
\n从《虎守杏林》到《扁鹊见蔡桓公》再到《曹操与华佗》,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合扇拍案,娓娓道来。于鸿讲杏林评书十余年,演出场次已过千场。他说,评书的生命力和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朴实、张放和直接,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也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优质载体。
\n在“奇”与“真”之间取舍
\n评书故事讲究奇,越奇,越跌宕,故事就越有味道,越能博得听书人的掌声。一些说书人为了追求“奇”,或许会对故事进行“加工”,甚至张冠李戴。但于鸿认为,中医药故事与一般的评书故事不同,会涉及专业医学知识,因此需格外谨慎。
\n在传说故事里,“药到病除”等词语经常出现,可是这些是真的吗?于鸿心里也经常打鼓。“我担心人们听了故事以后,会按照故事里的方子去吃药,就会出问题。”于鸿说,本着对群众健康负责的态度,每每遇到医案药方,他都会结合自身的中医知识,请教相关专家,核对故事中的药方。
\n他曾讲过一个寺庙求方治消渴症的故事。清代时,一位举人患消渴症,名医叶天士说已不治,举人到金山寺求医,高僧让他拿回十筐梨,并嘱咐他渴了就吃梨,吃完便好,后来果然痊愈。
\n吃梨真的能治好消渴症么?于鸿认为,消渴分上、中、下三消,梨能够滋阴润肺,对上消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绝不是治疗消渴症的万能药,于是他在点评中阐述了他的观点,并提醒听众故事中的方药不可随意效仿,应当遵医嘱。
\n“评书评书,不评不成书。”于鸿说,恰当而又有哲理的点评,是评书的灵魂。而用点评保证杏林评书故事在医学上的严谨,也是杏林评书的特色所在。
\n这样,既保留了评书的“奇”,又兼顾了医学的“真”。融评入书,如水着盐,不留痕迹。
\n走出传统书馆说给更多百姓听
\n多元文化消费时代里,传统曲艺的发展受到冲击,评书也不例外。虽然当年万人空巷的辉煌难以再现,但评书仍然有“暗香”袭人。
\n走出书场,于鸿坐上出租车回家,出租车里播放的广播,让他颇感亲切。他说,现在广播、网络变成了吃饭的新“家伙什”。书场之外,于鸿正在尝试更多的传播渠道。
\n撂地儿演出,是指曲艺行当艺人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等场所演出,相对于书馆、剧场演出,撂地儿演出面对的观众非常复杂,也非常考验演员的能力。
\n2015年,于鸿在北京像素步行街,演出了一段《刮骨疗毒》。
\n“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像您这样沉着坚强的人,真乃大丈夫也!’”说至此处,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叫好。
\n除了撂地儿演出,于鸿也开始将评书作品上传至网络,以便更多的人可以听到。在“我爱评书”“评书天天听”等评书APP中,于鸿的作品下载量也十分可观。
\n这些年,杏林评书获得了不少曲艺界的奖项,《222个娃娃一个娘》获中国文联、中国曲协2015最佳曲艺作品奖;《毛主席开“药方”》获第二届“中华颂”金奖,第九届“牡丹奖”表演奖提名等。但于鸿还是最喜欢给老百姓讲评书。
\n一些全国各地的公益演出,即使要奔波千里,能为老百姓讲上一段书,于鸿也乐此不疲。刻录的评书光盘,他免费赠送给书迷,网络上的作品也免费供书迷下载。
\n如今,杏林评书不仅影响着一些老票友,更“圈粉”了一些小票友。票友马凤春买了一些杏林评书的光盘,在自己的车里播放,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竟喜欢上了小华佗的故事,整天嚷着,以后我也要当中医,给人治病。
\n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是于鸿讲杏林评书的初衷。对于杏林评书的未来,于鸿很乐观。他认为黄金时代虽已过去,但评书还是会以小众艺术的形式存在。因为评书是语言的艺术,而健康是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只要语言和对健康的追求存在,杏林评书就会一直影响人们。
\n(A)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