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地道外国人成了“道地中医”

发布时间:2016-12-1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家都叫我迪博士,这个称呼让我觉得很光荣,同时也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来自非洲马里共和国的黑人中医博士迪亚拉告诉记者。

\n

  其实迪亚拉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2013年6月本报就曾经报道过这位黑人中医,当时的迪亚拉还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然而最近再次吸引我们的目光是因为迪亚拉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排行榜前十名,“成都黑人中医”的标题引起多家媒体转载并且点击量惊人,更有网友评论他是“黑求恩”,“外国人都这么热心中医,我们中国人更是要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承下去”。如今的迪亚拉早已完成学业,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就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这位迪博士吧。

\n

  结缘中医为救人

\n

  迪亚拉生于一个医药世家,自小就爱学医。1984年他来到中国,是来北京学西医。然而,他却很快选择了学习中医。“我觉得既然来了中国,肯定就要学这里的东西,学西医在各国都一样学,但中医却只有中国才有。”迪亚拉偏爱中医,“刚开始选择中医,还有人说我学的是巫术,但我认为西医体系中的苏格拉底宣言与中医里所倡导的大医精诚理念不谋而合,都是为病人造福。”

\n

  迪亚拉的工作单位是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起初这位黑人医生并不被病人接受,甚至很多病人一看到他转身就跑。而如今一提到“迪博士”,那可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有着博士学位,还拥有“妙手神医”的美称,慕名来找他的病人络绎不绝。

\n

  医术高、医德好是迪亚拉为人称赞和敬佩的地方,每天总有患者直接找到他的办公室,执着地要找他看病。迪亚拉无论再忙,也没有不耐烦过,总会悉心问下病情,再解释下看病挂号的医院流程。

\n

  这一转变对迪亚拉来讲可谓来之不易,其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我遭遇过各种瓶颈,但只要想到可以服务患者,能够传播中医知识,我就觉得值,吃再多苦都不怕。” 当问他周末或者下班都忙些什么,迪亚拉愣了下,仔细想了想发现,“我好像很少有没有病人的时候……”

\n

  不辞辛劳学中医

\n

  回想起1984年来北京进修的时候,迪亚拉一句中文都不会,去五道口买东西时只能靠手势跟服务员示意。如今他的普通话特别流利,还能在交谈中夹杂很多诸如“天人合一”“整体观”“子午流注”等专业地道的中医术语,令人叹服。

\n

  迪亚拉说最让他感慨的就是1986年他在广州中医学院攻读本科,有一次在医务室看到一位医生为病人扎针,小小的几根银针在特定的穴位施针后,就帮助病人解除了痛苦,让他大呼神奇,这坚定了他学习中医的决心。

\n

  求学期间,迪亚拉与中国的同学们一起,从《医古文》学起。别说他一个老外,连中国同学们啃起这些内容来都费劲。“整个第一学期,我很挫败,觉得云里雾里。”也不出意外的,《医古文》这门考试迪亚拉没及格,但其实全班一大半的同学都没及格。迪亚拉还是受了打击,立志一定奋起直追。

\n

  他跑去书店,买了一大堆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康熙字典》……天天背,天天看。直到现在他还时常翻阅这些字典词典,“估计我的中文、古文水平能够上升,可离不开这些宝典,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迪亚拉打趣道,现在《黄帝内经》他张口就来,也是那时候背诵过的。

\n

  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迪亚拉不辞辛劳,结束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硕士之旅,他又报考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领略过‘闽南派’的风采,我要来拜访‘巴蜀名医’了,当时马里政府强烈要求我回国,但是我就是放不下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博士期间我没有得到资助,是自费读完的。”随后迪亚拉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进行了博士后进修,依旧谦虚低调,“虽然我是一名博士后,但是我在中医领域的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中学生。走过不同的地方,领略过不同地区的中医特点,我要进行归纳总结,更好地服务病人。”迪亚拉为自己设定目标。

\n

  全力以赴做公益

\n

  来新都区中医医院工作的前三年,迪亚拉一直在云南从事一项公益项目,“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为昆明一带医疗条件欠缺的乡村培训乡村医生并展开义诊活动。

\n

  “这个活动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无国界医生组织联合发起的公益项目,我现在作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项目策划。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在云南省红河州致力于培养乡村医生,希望他们运用中医适宜技术给更多的人带去健康。”迪亚拉介绍,“我们在蒙自县建立了培训中心,周期为三个月,进行封闭式管理,参加培训的都是贫困地区的村民。为了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我们提供路费及食宿。培训结束后,还会为他们赠送一些简易的中医诊疗设备,比如火罐、听诊器、针灸针等。这样一回去,他们就能够立刻上手帮助村里人解决健康问题了。”谈到这里,迪亚拉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之情。“我们每年都会培养近3000名左右的乡村医生,这些人回到村里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中医,由他们再把简单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传播给村民,这种良性裂变效应不容小觑。”

\n

  不过初心虽好,坚持下来却又难度不小。“2008年以后,我们的公益项目就越来越艰难了。”迪亚拉显得忧心忡忡,“人数众多令项目组负担倍增,很多学员都坚持不了三个月的学习周期,筹款难度也逐渐增加……”这些都成为了困扰迪亚拉的难题,“不能有点困难就放弃,所以我就开始寻找自己身边的企业家或者财力雄厚的人来进行资助,相信总会有办法的,一定要坚持下去。”迪亚拉为自己加油打气。“下个月云南还有两期培训班,我还要继续为乡村医生们讲课。”

\n

(责任编辑:姜洁冰)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