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开业的准备工作就绪,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俄罗斯的海外发展,终于从2年前的“举步维艰”到“渐入佳境”,双方的合作也从签署框架协议到政府支持。
\n该校的海外战略蓝图逐渐显现:通过以医带教研,与当地著名医科大学合作,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增加中医学科在当地教育体系的比重。最终,让中医科研走入当地的权威学术界,为中医药在当地立法铺平道路。他们坚信,主动走出国门面临的困难是对北中医教学体制改革的一种“倒逼”,整个海外战略虽以医开道、教育为先,但最终目标是医教研文并举,培养国际化中医人才,带动未来跨国科研合作。
\n医疗开道 海外建中医中心
\n“推拿也能治病?”这样的疑问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付国兵2014年刚到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时,经常听到患者的质疑。
\n该中心自2014年起就在圣彼得堡实行中医义诊。东方医院针灸科中医师郑入文深刻感受到了当地群众对中医药的态度变化:“最初,他们似乎不相信中医,但有一次我用针灸为发育迟缓的小男孩缓解病症后,他的邻居就争相前来就诊。”在他看来,中医药能被当地政府接纳是基于中医的疗效。
\n期间,东方医院先后派出一批批优秀的医学骨干远赴俄罗斯作为中医中心的技术支持。“根据俄罗斯人体质特点和疾病发病率的统计分析,筛选出适应当地群众、中医特色明显且能被患者普遍接受、技术操作规范的中医疗法,将其作为该中医中心着重推广的中医特色疗法。”该院院长张允岭介绍。
\n在北中医的海外战略中,以医疗开道、教育为先,带动临床科研的国际化发展是重点工作,建立海外中医中心便是重要载体。2014年11月17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前总理阿博特共同见证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西悉尼大学签约在澳建立悉尼中医中心,而今年,该校在美国的中医中心也将成立。
\n“在国外建立独立的中医中心,目的就是让中医药能在当地站稳脚跟,惠及各国人民,虽然面临着资金、人力、物力、权益等等困难,但我们在校长徐安龙的带领下克服困难,为医、教、研、文的海外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张立平说。
\n北中医还联同国内相关协作单位建立跨国的专家诊疗团队对海外的中医中心收治的疑难杂症进行远程会诊,消除地域的局限,对于中医中心尚不具备治疗条件的疑难杂症争取到国内治疗。
\n“实施海外战略对我们实现教学体制改革起倒逼作用,督促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张立平说,建立中医中心就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排头兵”,下一步,将依托中医中心招募当地中医师,以医带教的进行培训,加速海外中医人才的本土化步伐。
\n与国外大学和机构多层次合作
\n北中医的海外战略除了建立中医中心外,还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多国开展多种跨境合作。截至2015年底,北中医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展开多层次的合作,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增加中医学科在当地教育体系的比重,最终,让中医科研走入当地的权威学术界,为中医药在海外立法铺平道路。
\n早在1991年,北中医就与德国施道丁格集团合作在德国魁茨汀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中医本科教育项目,并在日本东京合作设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日本校”,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授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称号,两国建立合作关系等。
\n2005年,北中医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中医-生物”双学士学位本科项目,建立两所合作孔子学院: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中医药孔子学院,以及正在筹建的德国迪根道夫科技应用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拉开了北中医与各国的更深层次合作。“将孔院打造为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力量,开展多层次的学术、科研、医疗、教育等活动,推动中医药以及中国文化在当地的普及。”张立平是说。
\n培养本土化的中医国际人才
\n“医教研文一体化、政产学研一体化”是北中医国际化战略中的核心。在各国培养本土化的中医人才成为实现中医药在海外持续推广的最有效途径。
\n该校不仅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联合办学合作,还与合作方共同推进海外中医教育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的进程。“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医药的应用领域研究较多,但对评估中医临床疗效的方法学研究较少。”张立平说。
\n对北中医而言,推动海外中医临床与教育的联合科研是中医药走出国门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北中医也进行了前期探索,他们在帮助合作方建设中医学科的同时,与如俄罗斯彼得罗夫国家肿瘤科学研究院,俄联邦西北医科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在俄权威医疗学术期刊刊发论文,“我们需要在海外进一步明确中医药的优势,抢占海外的学术高地。”张立平说。
\n(责任编辑:朱蕗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