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较真儿的学生叫屠呦呦”

发布时间:2015-12-1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即将登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领奖台的屠呦呦,依旧谦虚地说,这个奖项属于集体,属于整个国家。而熟悉她的人不由感叹,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了青蒿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青春。人们不免好奇,年轻时候的屠呦呦是如何为之奋斗的?老师们眼中的屠呦呦又是怎样一个学生?这还要从一张泛黄的珍贵照片说起——

\n

\n

图为1960年11月5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第三届全体师生毕业合影

\n

  这是一张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第三届全体师生毕业合影,时间定格在了照片上的1960年11月。

\n

  照片中第一排左起第一位身材高大的英俊男士便是我国著名中医眼科学家、国医大师唐由之,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

\n

  “照片上还在世的人如今已经寥寥无几了。”唐由之的爱人陆丽珠说。从小跟随中医名家研习中医的唐由之,考上了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医研究院。

\n

  当时,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于1955年12月19日正式宣告成立,当天,由中医研究院创办的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同时开学(俗称“西学中班”),这也意味着开启了中西两种医学相互结合伟大实践的先河。

\n

  “当时派我们中医给这个研究班上课,学生都是西医毕业的,任教的老师都是中医,有和我一样年轻的,还有当时很有名的中医大夫。我们自己本身就有工作任务,所以在这个研究班上完课,我们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据唐由之回忆,在他的印象中,班里学生们上课听讲都非常认真,学习中医非常刻苦。

\n

  就在中医研究院成立的同年,在北京医学院读药学系生药专业的屠呦呦也顺利大学毕业了。毕业后的屠呦呦参加了第三届西学中班,接受了为期两年半的中医培训。屠呦呦就站在合影照片上第二排,梳着长长的大辫子,看上去眉清目秀。

\n

  或许唐由之也没想到,自己当年教出的学生中,会有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唐由之的脸上难掩喜悦之情。“希望以后会有更多这样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唐由之说。

\n

  照片中靠右的一名英俊才子便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第一届”西学中”班学员、中国著名医史学家李经纬。

\n

  提及屠呦呦,他告诉记者:“我跟呦呦最先是在‘西学中’班认识的,那时我是中国医史学的代课老师,她是学生。”

\n

  文革后期,中央下达一项涉及越南战争的紧急军工项目,即“523项目”,当时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这项任务的组长,要求在较短时间内重点研究解决抗药性疟疾的防治药物、抗药性疟疾的长效预防药以及驱蚊剂等3个问题。

\n

  “正是这个非常时期,我与屠呦呦在工作上有了频繁联系,非常熟悉。”李经纬教授回忆,当时社会上很多人搞运动,科研工作都停滞下来,而对门办公室的屠呦呦却丝毫没有退却之意,她仍然坚持查阅收集抗疟方面的资料。“她给我列了一个单子,上面有几十种中药,委托我查询这些药在古代文献中治疗疟疾的资料。”

\n

  “工作中的屠呦呦严谨较真,生活中的她则是年轻漂亮、衣着不凡。”李经纬笑着细数曾经的片段:她在做学问方面非常严谨,做研究更是有个性,较真儿。每当我们对一学术问题意见不统一时,她总是会严肃地争论,并把自己的依据全部摆出来。

\n

  “有一天,屠呦呦告诉我说她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为100%。她激动,我也跟着激动。”李经纬为自己曾经的学生、同事感叹,屠呦呦课题组并不仅仅试验了100多次,前期对其他中药的尝试更是不计其数。“她的执着与韧劲是科学研究中少有的。她得到国家的奖励,如今获得国际大奖,是实至名归。”(中国中医药报记者丁洋 魏敏

\n

(责任编辑:朱蕗鋆)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