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严冬防范脑血管疾病五攻略

发布时间:2011-12-1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称为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的一大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等特点。冬季是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尤其在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饮食结构等特点,中风病的发病率高居“榜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二病房主任滕秀英教授提醒说,在此时节,脑血管疾病的“防”远重于“治”,做好脑血管病的预防才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素问·四气调神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认为,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在严冬“发飙”之际,人们该如何应对呢?滕教授就此建议,若想远离脑血管病,须针对病因,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防寒保暖,合理饮食,体育锻炼,科学用药,愉悦心情。

  攻略一 注意保暖  护好头足

  冬季因寒冷刺激,头部暴露于外,极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脑出血;另外,冷空气会使血管骤缩,管腔变细,如果血管腔内有大量脂类沉积和硬化斑块,则血液流通受阻,致使脑缺血。中医认为,头位最高,脑居其中,脑为元神之府,故应悉心呵护;头为诸阳之汇,易受风邪“偷袭”,因此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头部阳气旺盛,血液循环则丰富。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寒从脚底生”,足在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脚部受寒,会使抵抗力低下,而易于生病。这就提示,护头、暖足需要“并驾齐驱”。

  攻略二 合理饮食 保证热量

  为抵御冬季的风寒,人们需要摄取更多的热量,于是餐桌上各种肉类食品明显增多,比如涮火锅、烤肉等,这就会增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中医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的理论,故冬季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增加热量为主,但要防止过食油腻,温食忌硬。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不能过饱。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能软坚润下,可增强体力,但过量食盐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诱发高血压。

  攻略三 适量运动 增强体质

  人们冬季常因饮食过量,运动不足,脂肪堆积,导致肥胖。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有资料表明,运动锻炼益处多多:可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增加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脑血流量;稳定血压,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减轻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促进脂肪代谢,降低体重,防止肥胖,预防动脉硬化等。冬季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运动量不宜过大,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跑步、太极拳、五禽戏等。

  攻略四 遵从医嘱 科学用药

  对于患有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度高的病人,可科学选用一些活血化瘀及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银杏制剂、阿司匹林,中成药如逐瘀通脉胶囊,以有效减低血液的“黏、稠、浓、聚”,达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目的。对有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狭窄的人,还应加服他汀类药物,以稳定斑块,防止其破裂和继续增大。对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好血糖、血压,并保持合理饮食。

  攻略五 起居有常  心情愉悦

  需要说明的是,冷暖空气的交替也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这就提示人们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减少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医认为,脾气暴躁、性格倔强的人群,肝火易于上扰,气血上逆,易被脑血管病“纠缠”。因此,要调整心态,保持愉悦心情,以免“肝阳上亢”而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言“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由此可见,规律起居、调适心境及戒烟限酒,也是冬季远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前提之一。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