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柱特色出针手法举隅

发布时间:2022-12-2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去针,指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针刺目的及疗效后的结束环节。全国名中医田维柱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对针灸治疗疾病有独到见解,认为出针作为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最后一步程序,并非简单地将针起出,包括很多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出针在整个针刺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本手法

临床上使用最多、最大众化的手法,同样也是要求临床从事本专业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法。

双手配合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孔旁皮肤上,右手持针柄做小幅度的左右捻转,以感知针下有无滞针及滞针的方向,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切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针尖提至皮下后,停留片刻,然后出针。“如欲出针……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至于出血”。左手持棉球轻压针孔皮肤,防止出针时针身将皮肤带起、不易出针并引起疼痛,重压反而会压住针身加大出针难度;右手稍作捻转,一般<180°,既可探知是否有滞针,又可缓解滞涩感减少疼痛,捻转角度过大很可能引起医源性滞针,把握好旋转角度。田维柱强调出针前捻转针柄的角度最好在90°左右,以避免技术不熟练导致人为性滞针。

出针贵缓田维柱认为不可过于急躁快速出针,适度缓慢出针,给患者及穴位组织一个缓冲的时间。“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也……拔针之时切勿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说明如无特殊需求(补泻),出针手法应适当缓和是非常必要的。田维柱强调“稳”,出针稳,可避免局部出血、血肿及疼痛。出针过快不明针行方向,若出现弯针,在快速起出时针尖很可能划破周围血管而出血。缓慢出针给小血管一个缓冲,一般没有凝血障碍或刺破大血管,不会出血;也可避免因出针而造成医源性的刺破周围血管。

个体化手法

个体化出针,即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需要(正确辨证)在出针时或出针后额外做一些相关操作,以促使得气及增加后遗针感等。田维柱针对不同患者出针要求也不相同,不仅可以辅助提高疗效,还可提高判断病情、行针、补泻手法等能力。

找准出针时机出针时机,体现了确定针刺最佳治疗量-效的学问。“如指下针下不明,骤然出针,则余邪蕴于中,或生痈疡,此所谓害中而去则致气,致气则生痈疡”。“刺实者,阴气隆至乃去针,刺虚者,阳气隆至乃出针”。皆说明出针要明确掌握针刺达到最佳疗效的点。

结合补泻田维柱注意出针的同时或出针之后,施以补泻手法,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有开阖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等。邪气盛实证出针时可摇大针孔,且不按针孔。正气不足虚证出针后,应用手按压针孔。田维柱强调徐疾补泻的重要性及在行针后快速出针为补法,徐缓出针为泻法;患者呼气时出针为泻,吸气时出针为补。田维柱出针时应用相应补泻手法,可缩短病程,强调出针时补法重在快速出针、按压针孔并要求患者吸气;泻法重在慢出针、不闭针孔并要求患者呼气。前两种补泻手法较常用,也比较容易实现,呼吸补泻患者未必能配合好,很可能操作失误。田维柱认为一般强调出针贵缓与徐疾补泻中的补法疾出针并不冲突,病有虚实,在疾病不虚不实及辨证不清时可采用缓慢出针的手法;虚证的患者可以采用疾出针法,多数可与开阖补泻法的补法同用。

出针前行针田维柱强调出针前行针,即在出针时重新施以捻转或提插手法以达到加强遗留针感,提高疗效,缓解滞针,某些行针手法,使针感重现,并在出针后的一定时间内患者体内仍保留针感,称为“针刺后遗憾”,这与出针手法不当引起的“针刺后遗症”是不同的。田维柱特别强调在捻转操作时(除特殊需要外),切不可只单向转,否则引起滞针导致患者疼痛,一旦发生滞针,医者应向滞针的相反方向稍捻转针柄,使针体松动后缓慢出针,出针前行针得气即可,不需特别强的针感,适度即可。有些敏感体质在强刺激后,遗留针感很可能持续很久,有可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感觉减退,不要苛求感觉而操作时间过长。“针刺后遗憾”对机体有益,“针刺后遗症”对机体有害。

由于行针会加强针感,敏感体质或怕疼患者容易惧怕而引起晕针、疼痛、出血等不良反应,另外一些特殊区域的穴位,例如眼周穴眶内直刺时不宜行针、后项部穴位少行针。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田维柱行针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栾桂芳 海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