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阳明腑实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发布时间:2022-09-1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常在急性或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并发,也可见于继发肠道炎症之后,由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液循环到肠系膜淋巴结而致。现在小儿罹患此疾多和暖衣、厚味有直接关系。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膏粱厚味或穿衣过厚,常使小儿肠胃积热,甚者形成阳明腑实证。纵观此证,结合小儿的特点,多表现为或以外感风寒在前复加积滞,或以内热积滞在先复加外寒,总以外寒和内热积滞互见,加之小儿稚阳之体,风寒极易化热或脾胃常易积食,临床多以阳明腑实里证表现为主。

案一

刘某,女,6岁,2018年6月20日初诊。主诉:腹痛1个月。患儿近半年来反复患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多给予消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甚者住院治疗,每每临床痊愈1~2周即再次发病。此次发病于1个月前进食烧烤食物后复加空调贪凉,出现高热39.8℃,伴有鼻塞、咽痛、咳嗽、腹痛,当地给予消炎、抗病毒输液治疗1周后,发热、鼻塞、咽痛、咳嗽愈,但腹痛绵绵不休,继续消炎、抗病毒、解痉止痛等对症输液1周无效,化验血常规正常,经腹部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继续给予消炎、抗病毒及腹部理疗治疗10余天,效果不明显,遂来诊。患儿精神尚可,时有恶寒,腹部隐隐作痛,与饮食无关,按之腹部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可扪及肿大之淋巴结数枚,伴有大便干结,4~5日1次,咽红,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白根厚微黄,脉沉滑浮紧数。

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外寒内热)。

治则:解表清里。

处方:中气法组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加大横、合谷。大横、合谷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日。

6月30日二诊:患儿治疗3次后恶寒消失,便秘好转,大便2日1次,腹痛明显减轻。现已治疗9次,诸症消失,近2日未再腹痛,舌淡红苔白,脉略滑。嘱1个疗程结束后,巩固治疗3次。

7月6日三诊:患儿已1周未见腹痛,腹部B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诸症痊愈。

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亦未再外感。

按本案属外寒内热,治疗以中气法调和阳明胃腑,加大横通腑散结,加合谷疏风散表,宣泄气中郁热。诸穴调气散结,和胃止痛,外散风寒,内清积热,故临床不但治疗该症有捷效,经观察此类小儿治愈后往往不再反复感冒,更令小儿家长欣慰。

案二

任某,女,4岁,2016年6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6个月。患儿自上幼儿园以来,几乎每月发作上呼吸道感染,每次均需输液10天左右方能暂时控制,近6个月来,断续出现脐周不规律疼痛,痛甚时拒按,伴有纳呆、便秘。化验血、尿、便常规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给予抗菌消炎等对症治疗10天,无效,遂来诊。患儿发育正常,面、唇、甲未见虫斑疹,腹部触诊有抵抗,左下腹可扪及便块,自汗,口渴喜饮,纳呆,大便4~5日1次,舌红苔厚,脉实数。既往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无肠炎、痢疾病史。

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阳明腑实)。

治则:通腑泄热。

处方:天枢、内庭、足三里、大肠俞、支沟、合谷。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6月14日二诊:患儿针刺后1~2日排便1次,便仍干,腹痛近一两天明显缓解,纳食增加,出汗少,饮水减,舌红苔厚好转,脉实,余热未尽,效不更方。

6月20日三诊:腹痛偶发,大便1日1次,无干结,口渴好,纳食馨,无大汗,舌淡红苔薄白,改中气法隔日针刺1次,5次后诸症消失停针观察。

随访3个月无复发,上呼吸道感染也未再发作。

按患儿来诊时一派阳明腑实证候,内热蒸腾于上则汗出,实热伤津则口渴、便秘,热本化食,胃热当消谷引食,而反不能食者,因于结热已甚,肠中燥屎阻塞不下,浊热逆满胃腑所致。内热蒸腾、浊热上炎也正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方用大肠之募穴天枢运脾通便,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荥主身热,清胃热、化积滞;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刺之调运上下以通胃腑积滞;大肠俞逐秽泻热以生津治在下,支沟泻三焦郁火之弥漫治在中,合谷清泻阳明壮热治在上。诸穴合用,釜底抽薪、运脾通便,清泻积热,直折其火,又无苦寒之弊。三诊邪热消、诸症愈,改中气法隔日针刺一次调整胃腑之气机,气畅则结滞消,结滞消则痛除。(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蔡红英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马卫晋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